大统华每周特价 信达超市每周特价 龙翔、龙胜超市(Oceans)每周特价 佳乐超市每周特价

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9|回复: 0

唐宋清三朝治水遗存

[复制链接]

8360

主题

8539

帖子

0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316
获赠鲜花
16374 朵
个人财富
21564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1-24
发表于 2018-6-9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北美华人新生活

保帮家电维修李师傅



心理热线



新客户展示位
更多广告请点击
中文黄页


有您的支持
我们会做得更好


                 文/全媒体记者石鹏赵鸿宇
中国江西网讯自古以来,江西有着悠久的治水兴水历史。其中,唐、宋、清三朝更是掀起了锁江镇湖的高潮。在此过程中,诞生了无数默默无闻奋战在深山峡谷、堤前坝旁的治水人物。他们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吏,也有生于斯地热心家乡水利的本地名士,共同谱写了一曲曲为民谋福的浩荡长歌。
    唐代是古代江西水利建设高峰期
6月7日,省水利厅文明办主任、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占任生告诉记者,江西古代建造了很多水利设施,各种陂、井、渠、堰、港、塘、堤等遍布各地,其中唐代是古代江西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高峰期。
唐代所设的江南西道,下辖洪、虔、饶、吉、江、信、抚、袁共8州38县。唐初江西人口31.9万,开元年间(713-741年)增加到163.6万。江西的水利建设在唐代得到较大发展,灌田万亩以上的抚州博陂、梓陂、千金陂,宜春李渠,吉安槎滩陂等工程都始建于唐代。水利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当地主官韦丹的思想理念和组织领导是分不开的。
韦丹(753-810年)在南昌主政期间,兴修水利并取得卓著政绩。当时,南昌城区地势较低,极易受涝,韦丹指导百姓将南昌城由低洼处迁建到高地,并对城区进行大规模整修建设,疏通地下涵道,为城内排涝去污。唐元和四年(809年),韦丹扩建南昌城区,特别严令各处认真修建地下涵道。
韦丹倡导的水利建设事业不仅解决了河流沿岸的洪涝隐患,还保证了农田的灌溉水源问题,对江西地区特别是南昌的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史记载,唐代江西“每年漕(米)运渭桥仓者126万石”。同时,江西又是全唐重要的茶叶、银、参、铜、木材、瓷器和船只的生产基地,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化也兴盛发达。
韦丹在江西任职期间,一直致力于整修疏通河道、开挖湖泊蓄洪、建筑河堤防洪,其中,韦公堤和武阳渡是两大标志性工程。
南昌地处赣、抚两河之滨,历来水患严重,百姓频遭祸害。元和年间(806-820年),韦丹在南昌附近开南塘斗门,用来调节江水,组织民工于赣江险段筑长堤12里,这就是世人称颂的韦公堤。韦公堤设内外斗门,以阻止赣江洪水泛滥。而这一大堤历尽千年,其间有的堤段修补,有的堤段重建,至今仍在为防洪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占任生认为,韦丹的另一卓越治水工程就是武阳渡。它位于抚河支流东岸,距省会南昌20公里处设置渡口,并作为义渡,规定来往行人过渡免收船钱。因韦丹晚年获封“武阳侯”,百姓感其恩德,遂将此渡口称为武阳渡。史料记载,韦丹治水与许逊齐名。明代胡伊曾为许逊、韦丹作传,并立碑以记其事。明隆庆三年(1569年),又在章江门外碑亭故址建韦公祠,以供人们常年奉祀。
    王安石《农田水利法》引爆兴水热潮
宋代是江西农田水利事业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王安石熙宁变法期间,江西民众自发大兴农田水利,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堰陂塘悉务兴复”的喜人景象,共兴建各种水利设施997处,灌溉面积达4675顷。鼎鼎有名的赣州福寿沟就是那时期的产物。
作为王安石的故乡,临川民众更是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王安石《农田水利法》的支持。占任生告诉记者,当时临川是农业大县,水利工程设施却十分简陋,已有的陂塘堤坝以中小型居多,且多由石头或木桩堆成,抗力差,遇上大洪水多半被冲毁,老百姓反映强烈。但是,受制于资金短缺和激励不足,当地官府对修筑陂塘不热心,导致境内陂塘水利废而不修,农耕水平相对低下。
熙宁三年(1070年),临川大旱,境内各处为耕地提供水源的水库供水紧张。受益于《农田水利法》实行的“多筹多补、多干多补”政策,官府迅速组织民众清理河道和淤井,由当地受益的农户共同出资,很快便为民众浇地提供了水源,花费少见效快。之后,当地一直旱有先备、岁无大侵。
千金陂作为临川主要引水工程,建于唐肃宗元年,长125丈,灌溉田百余顷,被称为“临川之都江堰”。因先前工程修筑简陋,虽经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殿中丞谢卿林的修筑,仍多次溃决。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知县谢洞根据《农田水利法》,又组织大修了一次。官府根据《农田水利法》制订了奖罚制度,利用民力兴修水利,政府对提供器具的民众予以经费补助。百姓争相拿着工具开挖引水沟塍,使塘水源源不断流灌农田,也使得千金陂等水利设施可以继续发挥作用。
其时,江西的农田水利修筑技术也有重大进步。首先是使用石料筑护岸堤,以加强其坚固性。当时南昌、丰城的赣江大堤都在王安石时期改筑成石堤,且修筑技术达到较高水准。南宋著名文学家范成大就称赞丰城石堤的修筑水平可与浙江钱塘石堤媲美,“(丰城)沿江石垣甚牢,密石钱塘,不如是,即颓啮不可保聚。”
其次是采用了以粥、灰泥缝,建闸挖水,建埽挑溜等先进技术。例如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赣州代知州孔宗翰伐石为址,冶铁锢之,益以土石,再疏浚澳门淤泥,建闸门挖水,石堤以粥和灰胶之。这种以石头和铁为材料修筑护岸堤的技术十分先进,堤岸也十分坚固。
占任生表示,《农田水利法》开启了江西乃至全国第一次全民兴修水利的热潮。水利的兴修使江西农业得到很大发展,稻品增多,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一举成为宋代粮食主产区。其中,仅江西南方12县的稻品统计就达212个之多,比西晋《广志》所记南方水稻品种13个,几乎增加了15倍。
    清廷动用帑银重修被毁圩堤
占任生研究发现,清代,虽然沿江滨湖地区圩堤闸坝每年都有修整及汇报的制度,但地方官员并未亲临现场勘察,也无基层官员监督指导,导致一些田户往往寻找各种借口推诿不修,或修筑时敷衍了事。而靠近山地和丘陵的地区中,陂塘和灌渠的维修因不需上报,更不受重视。这导致当时江西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时任江西巡抚的陈宏谋多次上奏朝廷,条陈水利兴治事项和建议。
在江西任职期间,陈宏谋不仅向朝廷建言献策,还主持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设施,其中最典型的是对南昌、新建两县圩堤设施的修建。
乾隆七年(1742年),江西发生水灾,南昌、新建圩堤损毁严重,民众广受其害,生活困苦。十月,陈宏谋奏请朝廷动用帑银3845两,采取以工代赈办法组织灾民重修圩堤。
帑银即是国库中的银子,一般用于军需、赈灾及工程建设,支出必是用于经过朝廷批准的大项事件。以工代赈是政府出资建设基础工程设施,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鉴于两县圩堤工程繁大,所需维修费用甚多,若是依靠就地征收费用,必定加重当地百姓负担;若不修复,当地民众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将受到严重影响。于是,陈宏谋上奏朝廷,请求划拨帑银予以支持。而且,面对受灾的民众采取以工代赈形式,不仅是救济灾民的一种较好措施,也能极大鼓励和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达到不增加百姓负担而恢复被毁水利工程的双重效果,有效地避免民众推诿不修或敷衍了事的懈怠情况。
另外,陈宏谋又倡导修建了南昌县罗丝港石坝。罗丝港原是赣江北义河的支河,赣水可趋入罗丝港,每到雨季水位上涨,冲突漫溢出河床,给沿岸农田造成不小的涝灾。筑石坝后隔断了赣水,使富仓、安乐两圩及直抵安义一带的周围百余里农田免遭水害。附近蠡朱矶处于水流顶冲地带,也在陈宏谋的指导下筑堤百丈,捍御洪水。
占任生说,陈宏谋除重视南昌府圩堤工程外,对瑞州、临安、吉安、抚州、饶州、南康、九江、赣州八府属境内圩堤的修筑也很重视,特令下属官吏查明圩堤情况,如有浮松坍塌,责令圩长率领农户维修。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战乱,江西水利工程建设受阻,原有一些水利设施也遭毁坏。但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水利技术人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扎根江西各地,开展了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大会战,推动和促进了江西地区水利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江南都市报)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GMT-4, 2024-9-22 15: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