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 积分
- 474
- 获赠鲜花
- 33 朵
- 个人财富
- 2300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11-2-7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本帖最后由 上善若水 于 2011-8-27 11:59 编辑 * e1 l7 b5 b" @8 o! i9 v; E
0 t6 i7 E' T& q! B* M0 U9 N; c
1 f% v8 s+ Z. j: z$ M因为孩子们工作忙碌,颜先生这两年主动担负起带外孙女回国学中文的任务,图为爷孙俩在天津水上动物园。(美国《世界日报》颜先生提供)
~7 ^2 S! p2 H$ R
: @$ j8 t4 u4 V. O1 R' }9 P美国《世界日报》报道,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从大陆赴北美就业、留学的移民越来越多,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理由与愿景,打造前程。同时,他们与家乡的眷恋依然没有断线。随着就业机会及经济发展,不少丈夫把妻儿留在北美,自己在彼岸求发展。如何维系分隔异地的夫妻感情与家庭关系,是“候鸟族”家庭的重要课题。 ' ~2 x$ a: t$ _* m7 {
" K: y& J. y% U3 ]! s- N( @“内在美”候鸟族代价高 保卫婚姻防“小三”
% }2 Q/ \# c6 L3 @& ?" q" P+ L f# \# A' }+ [5 ^- r
“家庭分隔两地,每年定期相聚”,这样的“候鸟族”,在美国南加州华裔小区十分普遍,定期飞的候鸟不限年龄,或因生意、或因孩子,更有不少“依气候而变”,在太平洋两岸飞去又复返。为了追求理想与维系亲情间取得平衡,候鸟族家庭长年在体力、金钱与心灵上付出的代价不小,还有的长期与家人分隔两地的候鸟,飞着飞着,“失了钱财,毁了家庭”。" I {- l/ \. J1 l# B
; t& [4 t1 V* c“一切为孩子”,20多年前带着两个孩子来美的黄朱莉说,大儿子当年高中没考好,刚好拿到依亲申请的绿卡,决定移民来洛杉矶,做生意的先生事业在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于是开始两边跑的生活,一年三地平均各住三分之一,母子三人则每年寒、暑假回台团聚。1 Q/ w, J% |5 T7 X% ^
: y9 z2 c& H: o. ?) q
住在圣玛利诺的王太太,先生在台湾开业牙医,1998年赶在儿子役龄前,将孩子送来美国,自己留下来陪读。王太太说,先生的牙医诊所相当忙碌,每年顶多只能抽两星期来洛杉矶,直到近年来儿子大学毕业,她返台次数才比较多。0 H" e% q9 Q: f. K2 v. H% q; w
+ _/ u6 K/ l! S! L3 l6 p l& N. v
定居在罗兰冈的许太太与先生,则称得上是“现代版牛郎织女”,因为两人“每年只见面14天”。许太太说,两个孩子读小学时,决定带他们来美,主要原因是“美国教育制度较好”。当时任职公家单位的先生收入稳定,不愿贸然过来,决定留在台湾“拼经济”。许太太说,先生一年假期有限,家中又没闲钱,三人返台开销,远大于一人来美,因此过去十多年,许先生年假“通通用在往返美国”,但一年也仅能与妻小见上短短两周。
4 Y3 P* W+ z2 C$ Y% q
: O. Q7 T0 Z/ c不少“内在美”都说,放手让先生单飞,“需有担心‘小三’介入的心理准备”。与先生长期台湾、美国分隔两地,住在亚凯迪亚的卢太太坦承“自己先生也有小三”,还好自己看得开,这几年在这边拓展生活圈,加入不少社团组织,日子不至于太难熬。黄朱莉也表示,这十多年来,或多或少听闻候鸟家庭的太太“因距离婚变”的情况,甚至有人因此想不开。
# M/ T* e' e7 {/ K( k* Q0 v; n+ U; o9 p: B' W8 P# W3 c7 K
卢太太说,海外的“内在美”即使有不少生活形态类似,年龄相近,孩子年龄也相近的朋友,但彼此“碍于面子”,不见得会互相倾吐家庭黑暗面,有些只生活在自己圈子的太太,更容易承受不住压力。! o6 ?3 p% I" i" w# B- A
2 G# c# Q7 a) ]) w3 O5 M4 L
候鸟族家庭的孩子,也需更多关注。用钱财维系情感,是不少候鸟家庭共通点。住在橙县,先生长期被公司外派中国大陆的江太太说,这几年下来,自己上班外独自带孩子,每年回来两次的先生,在孩子心中,只成了“金援对象”,“不少孩子就是在父母补偿心态下宠坏了”。4 J7 V" `$ V3 {( P0 j+ `* G
( g" }1 j2 D+ T
加拿大华人“雪鸟” 美国南方避冬
- O5 K3 l9 q1 m, {9 t/ j9 I) a! _: Q( O# `
每年入冬前,有不少加拿大人会飞去美国南方;在春天来到后,他们又飞回来。这些被称为“雪鸟”的人中,华人的数量也正在多起来。不过华人“雪鸟”有的是趁美元贬值和房价低廉到南方置业,享受退休生活;有的则是子女到美国工作定居,而前去探亲相聚。
/ p2 y' Z$ W% X4 M# h% K4 [' ?8 g1 z3 y& E5 k2 j
由于多伦多冬天又冷又长,一些退休的多伦多人就在美国南方置业,天冷时住在美国,天暖时住在加拿大。近年来美国房价几乎跌到谷底,同时加元不断升值,令南下购屋的人数增多,“雪鸟”的队伍也因此壮大。* c4 G+ X' q W4 H# b& v
\. A9 R" i, T' y) A1 M. o
据多伦多华人地产经纪杨强说,最近一年华人到美国南部购屋的人数增长很快。买屋者大多数是有一定经济实力者,其中约一半是退休的本地高收入者,另一半是寻求投资机会的中国新移民。有一半华人血统的黄彼特正是看到了诱人的楼市价格,才到佛州的那不勒市置业的,他花了近9万元买了一个小型平房。前年从IBM公司退休的他,因为太太有关节炎,所以想到暖和的地方过冬。( q% n0 Z/ {2 v [; r
: k5 a! j5 K) @; K1 R2 K' e2 ]0 Y" X
他的父亲年轻时从香港赴加,如今与香港亲戚也没多少联系了,而且飞亚洲也太远。黄彼特说,去年10月底到今年4月中一直住在佛州,过的是晒太阳、游泳、钓鱼的悠闲生活,太太的病也有好转。
6 C: E$ F* C% w0 m9 ^% D& }& `8 w6 p
* |& J* g% c9 s* I从杭州赴加的老张夫妇则是另一种“雪鸟”。他们在美国没有房子。每年去那里,只是为了看看儿子和孙女。24年前来加移民的老张夫妇,都已过了65岁,7年前儿子在美国亚特兰大找到一份工作,并在那里定居结婚生女。老张说,儿子太忙,还不如他们夫妇去美国相聚。“最重要的是,加拿大的养老制度比美国好”,老人还是留在多伦多生活更好。
/ N+ s e7 R3 c
! h5 W0 O8 p7 X# F+ Q+ a老张夫妇住在密西沙加的一家老人屋,公寓里约有近百名华人。据他说,大部分中国移民的小辈都在美国工作,“有出息的都会到美国工作嫌大钱”,所以不少老人都一年去一次美国,在那里住一段时间。老人屋的华人还结伴出行,虽然目的地不同,但大都会选在冬天离开,“等于到美国去避冬”。老张表示,冬天对老人身体不利,大家这段时间出门,到了春天各自回来又聚在一起很开心。
s, a3 D6 \7 U& l' G5 l
: d* y& x$ r9 t" J8 |中美两地飞 鱼与熊掌兼得
, P2 A# |' B) _, ?* s: A( S5 |' a, `9 X, s' x; t. S$ J+ L3 A5 ?
家住巴沙迪那老人公寓,76高龄的颜先生来自天津,1992年移民美国前在当地当过教师,做过国家机关公务员,还下海经过商。因两个女儿一个在中国天津一个在美国圣地亚哥,颜先生也因此成了中美两边飞的“候鸟”,每年至少一次飞越太平洋。
/ K0 ~6 V/ Z9 `( p5 F! K: C0 b. O/ `% Q, U# L
颜先生这两年每年独自带着学龄前的外孙女回中国大陆“恶补中文”,“一个月的效果比在美国学一年还好”。“大半辈子的根扎在那里,怎么拔得掉?”因为儿辈都是忙人,颜先生主动担负起接送外孙女上中文学校的重任,中文一定不能忘记,他说,哪怕孩子生长在美国,中国的根还是不能忘记。9 l7 O r( U: X( V7 J& g8 n
9 R+ q* S# s- j; l! |16岁就离开东北长白山老家的颜先生,这些年每次回国都要回老家看一看从小生长的地方,尽管已没有多少直系亲人,山里住的依然是土炕,墙壁上还留住报纸糊墙的印记,厕所是两条木板搭成的简易茅房,“但山里的一草一木一景都牵动无限思绪”。家乡人杀鸡宰羊,“那吃虫子走地鸡的香味,多少年在美国都找不到的!”颜先生说,他又吃到了儿时难忘的大酱夹煎饼,“从农家后院新鲜拔出的大葱,那个香甜,城市里绝对找不到!”
{, l- y; B% k" [' t
4 M* P" O5 L7 M+ ^剪不断的家乡情思,同样让也是住在巴沙迪那老人公寓的刘先生魂牵梦萦。1999年退休后移民美国的刘先生,虽然两个儿子都已在美国安居乐业,沈阳老家只剩下同辈的兄弟姐妹,依然隔三差五飞往中国,“中国变化真大,亲戚朋友生活都有明显改善,尤其是饮食,多少年东北常年都是只有一季蔬菜,现在全国各地的蔬菜和特产都能吃到,非常丰富”。
) X' M3 y8 u; q' a( y
5 R0 z7 U9 q" |2 l; P2 M7 l$ O& X有人不得已 有人乐在其中
0 ~; V e% _& {+ }/ {4 C, p5 f, `4 O5 Y- E* w& H' ]+ [
加拿大华裔移民小区许多人经常往返原居地,有人是经商,有的为探亲,不管所为为何,这种类似候鸟的固定迁徙模式,造就航空公司往返太平洋两岸的黄金航线。新移民有人认为当候鸟是不得已,因为事业、亲情很难兼顾,但也有人乐在其中,认为自己是“鱼与熊掌兼得”。3 E" G; I' l- G, u6 K* A# I: Q4 J+ o
+ W1 o/ ]( s- x/ Q8 M I' I
John早前在中国台湾从事旅游业,专营欧洲团,移民加拿大后也短暂从事导游工作,三年前在昔日同事力邀下转战中国一展所长,专带高价欧洲团,因生意不错,一年只能利用淡季返回加拿大探视家人一两次。他说目前这种候鸟生活是身不由己,他当然希望能有多一点时间留在加拿大陪着儿女一起成长,同时兼顾家庭、事业与亲情,但现实的经济问题不能不顾。/ l2 d4 _# M" g2 }3 J) D- o4 N
, z% R, s5 Q0 @& ~" g" ]& s
老婆Karen倒很看得开,她说:“十几年来早已习惯老公经常带团不在家,而且现在中国高价欧洲团属于时机财,能做多久谁也没把握,届时恶性竞争之风再起,市场要是无利可图,老公自然得‘倦鸟归巢’。”
8 P$ Z, [0 b; x7 h! z9 Q: Q. }+ L( G# y3 y: y8 A- A" x
詹老先生16年前从中国台湾退休后移民加拿大,准备颐养天年,十几年来与妻子过着定期返台省亲的候鸟生活,但去年两人毅然决定返台定居,而加拿大欠缺效率的医疗体系是促成他们回台湾长住的主因。他强调自己已逾80岁,病痛自然免不了,但在加拿大想看专科医师或做个检验都得排上一整个月,有时等候期间的心理煎熬比病痛本身更让人受不了。. L' _( h* D3 r$ v9 g7 F
9 h n6 x- k9 {! n- d$ G2 ? G同样也是退休移民的张先生则对候鸟生活乐在其中,他说自己与老伴取得公民身份后就经常往返加中两地,只是随着年龄增长,在中国台湾停留的时间也愈来愈长。(陈盈霖、杨青、沈丹心、阮耀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