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两月三期恶性枪击震惊市民 Z" m/ K" h. `8 l- B1 ]1 K
4 M, T) P' c) ~( F
自今年入夏不到两个月以来,多伦多已经爆发了三起恶性的枪击案,包括Eaton中心美食广场枪击案、市中心小意大利枪击案,以及在本周一于士嘉堡东区发生的、造成2死24伤的“BBQ聚会枪击案”。 3 V% y: ~% E) d$ F; j8 s
一阵阵令人胆寒的枪声,一具具血淋淋地倒在地上的身体引发了全市、乃至全国的关注。在本地英文媒体的评论版上,两天来的留言数以千计,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多伦多治安恶化、危害公众。 
0 k$ p0 c: O+ h本周三,本地英文媒体CBC采访了本地的犯罪学专家,从专业和数据的角度分析多伦多是否已变得不安全。多伦多大学犯罪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沃特利(Scot Wortley)是专门研究加拿大和多伦多的犯罪专家。他指出,虽然这两个月本市枪击案频发,但是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多伦多仍然是北美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 a: `4 B3 H2 Y3 j
8 d$ N! p! n$ H: @# [
4 H/ ]! [3 I1 U1 a+ `
以2006年的数据(沃特利指出这是犯罪数字比较稳定的一年),多伦多的谋杀率是十万分之1.8,远远低于本国的其他大城市,如萨省省府里贾那(十万分之4.5)、阿省省府埃德蒙顿(十万分之3.7)。美国的谋杀率更高:纽约是十万分之7.3、水牛城是十万分之26.4、底特律是十万分之47.3,而多伦多的姊妹城市芝加哥的谋杀率是十万分之16.4。
N+ O) a2 T" h% v: |5 ^5 J0 [ 51.CA & C6 M1 F, a5 ?+ Y' i
多伦多变得不安全是“错觉” - A% i+ m4 }4 h1 U0 D& m7 h
3 Y- J D& X z; _$ C沃特利指出,其实市民观念中的“多伦多越来越不安全”是一个“错觉”,而不是根据统计数字得到的结论。由于多伦多历史上一向比较安定,所以一旦有恶性枪击案发生,全北美乃至全球的媒体立刻聚焦到这里。久而久之,便会给人们带来这个城市治安下降的感觉。 拿本周一的“BBQ聚会枪击案”来说,如果同样的案件发生在水牛城,媒体可能只会略作报道,而过不了两天这件事情就会被人们忘记。不过,案件曝光度高并非是一件坏事,这会让市府和居民更加关注本市的治安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多伦多市民也像美国一些城市的居民一样,对案件已经“麻木”、习以为常,这反而不利于治安的改善。 h- c/ L, y: h; m
颇有意思的是,多伦多的治安明明不糟糕,但是越来越多市民却喜欢强调城市变得不再安全,这似乎反映出市民的一种“自卑情节”(inferiority complex)。好像是说北美的大城市都是治安不佳的,所以多伦多要位列其中,犯罪率也要向他们“看齐”。
; L' {+ l/ N" `: H6 d" D* R7 D" n9 j" I

多伦多大学犯罪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沃特利(Scot Wortley) 涉枪犯罪案的上升值得关注 8 o/ l9 f0 [( g* Z! C' L
/ {! c* L8 R. N, W9 A
. @; ?0 D/ b; X+ Q2 h7 D$ O虽然多伦多的谋杀率很低,但是这并不是说一点隐患也没有。统计显示,本市的涉枪暴力犯罪(gun violence)的数量正在上升,仅在今年一年,枪击案的数量比去年大幅上升了34个百分点。
9 p4 Q9 W$ I: j; d9 A6 O) X/ |沃特利副教授表示,在过去的10年间,多伦多涉枪犯罪案大幅上升,这非常值得关注。涉枪犯罪大多发生在本市最贫穷的社区,而凶犯大多是18岁至29岁、出生于贫困阶层的男性。这一阶层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社会上,都同本国其他的阶层“隔绝”。 很多人相信,涉枪案件的增加和帮派活动变得猖獗有关,并因此呼吁市府和警方拿出打击帮派的有效措施。对此,沃特利副教授则建议从宏观的经济角度来看待这一社会问题。 9 T5 m9 U) |! g2 W! o' a6 L5 {
数据显示,多伦多市民的贫富差距在增加,日益往两极化发展。贫穷人口在过去的30年中大幅增长,而中产阶级增在萎缩。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枣核形”的结构(中产阶级庞大,而贫穷和富裕阶层人数较少)最为稳定,而多伦多却正在往“哑铃形”的结构发展。如果政府方面放任这种趋势,多伦多无疑将遭遇更多罪案、暴力、社会隔绝(social isolation),而受其冲击最大的无疑是最低层的居民和社区。 ( |1 @1 v8 \: f3 ^. i: b1 x
7 `4 S6 C+ u, Y
0 o$ s# h; `1 v; g$ E“黑社会亚文化”助长枪击犯罪 1 F4 i" Q" L1 Z g; g
每起枪击案的诱因各不相同,但是沃特利副教授相信它们一定有一些共同的原因,例如“黑社会亚文化”(gang subculture)日益植入本地青少年之中。 : i, V- I7 h7 f
4 ?! e1 F1 ^) |4 J3 e1 n3 x9 u6 M( b# q; a
沃特利曾采访过许多和帮派有关联的人。他们的想法是:“没有人能惹我。如果有人敢在公共场合侮辱我、打我、推搡我,我就要用最极端的方法找回场子。”这种“复仇”的念头往往会在他的脑海中持续相当久的时间。一旦两人碰上,冲突就不可避免爆发。 % \0 b$ j9 g) C( q6 A% J
有人或许会问:两人有仇为什么不找个僻静的地方解决,还要牵涉其他无辜的人呢?沃特利解释,这里面原因很多,一方面是这些人不怕被抓,另一方面则是他们有意在人多的地方冲突,能扩大自己的“名头”。
D& \/ R" e; D8 k6 t1 X. E' I- @
5 K; L3 Q$ I" q# v' ~尚不能断言枪击案增加已形成趋势8 m1 A% e' ?$ g. `* V5 G6 R3 J
+ S0 [ e. n- p' O% X6 E虽然在过去的两个月中,多伦多已经爆发了三起恶性枪击案,但是沃特利仍不愿意下“枪击案增加已形成趋势”的结论。有的时候,几起枪击案密集地发生仅仅是个巧合。做为一名犯罪学家,他更愿意用长期的数据来说话。% y- M& J) A' l. O, G
做为多伦多的居民和游客,也大可不用为近期的枪击案而担心。事实上,绝大多数多伦多人一辈子也碰不到一次枪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