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体育竞赛,输赢都是正常的。但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往往都只教导孩子怎样去赢,仿佛只要拼搏,就一定能够胜利。但其实,得金牌的只有一个,绝大多数人,永远只是陪练。即使金牌得主,也还有失手的时候,还有老去的时候,以金牌论英雄,任何一个人,最终都是输! 既然每个人都必然会输,让孩子学会面对输,就是人生的一大课题。 一位著名的心理专家曾告诉我,一切的心理疾病,最终都是世界观的问题。人生在世,压力不可避免,失利也不可避免,关键是你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 不少轻生者的遗书里都会出现“对不起”的字样,自责是最大的杀手。确实,十年寒窗白辛苦了——对不起自己;父母的希望全部落空——对不起父母;老师、同学、邻里全都看走了眼——对不起看重我的人。 “对不起”也就是“不匹配”——愿望和结果之间不匹配,付出与收获之间不匹配。为什么会“不匹配”呢?往往因为现实残酷,愿望虚高。 我们常说高考竞争严酷,但严酷到什么程度,许多家长心里并没有数。高考的严酷性是由社会对人的评价机制决定的,在这个机制里,分数和文凭是对一个人能力的记录和确认,有了这份记录,劳动力市场就可以根据“文凭”提供的信息来配置人力资源了。 每个孩子实际上从上学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纳入了“教育”这个筛选机器,最后被制成产品,身上打着一个醒目的等级标签,待价而沽。正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个流程,都害怕自己身上那个标签级别不够高,卖不了好价钱,所以在整个求学期间,都在拼命挣扎,想在每一个筛选环节中不被淘汰,最后进入“特等品”乃至“奢侈品”的行列。这个机制是没有温情的,它的严酷性与生俱来,只要你在这个系统里,就逃无可逃。 但问题是,这个筛选机器所筛选出的产品一定就是社会所需要的吗?它对一个人的能力的评价是真实的吗?大道理不说了,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的成功和幸福是与学历挂钩的?不一定!我们甚至看到反面的例子,很多时候还有优生为差生打工。为什么?这个评价体系有问题!它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也不能反映社会对人的真实需求。既然如此,假如我们并不能在这个系统里获得满意的结果,为什么还非要在里面死磕? 这个系统,不仅不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能力,还可能磨掉他原本的优势。一些学历并不高的人,为什么反而能占据社会金字塔上层的位置?是因为角色一旦固化就很难扭转,一些所谓的“好学生”,在“学生”这个角色上太成功,太投入,得到的好处太多,结果难以摆脱学生的角色,以至于离开学校进入复杂的社会之后,也仍然是学生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始终受制于人。 人要有理想,但不要理想化,理想化往往就等于僵化,眼睛直楞楞地只盯着一个目标,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也看不到周遭更多的风景,思维就是单线条,缺乏弹性和趣味,也容易与重大机遇擦肩而过。 死读书扼杀了多少孩子的内在生命力,让他们的优秀终止在学生阶段。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一次高考,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此大可不必太纠结。当然,如果努了力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心里自然会难过,但那只是证明这件事没有做好,并不证明我这个人不行。 人首先是要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一件事失败了,是什么原因造成?是努力不够还是能力所限?还是环境因素?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人的烦恼往往来自于迷茫,思考可以帮助人解脱。 我曾经有段时间总是失眠,非常痛苦。后来有一天,突然领悟到,失眠为什么会让我痛苦,是因为失眠的时候,我在和自己作战:一直想要入睡,却又一直睡不着,越想睡越睡不着,越努力越失败,不是失眠本身,而是这种失败感令人烦躁、沮丧、绝望,几欲发疯。 那么,为什么不放弃努力呢?睡不着也没什么了不起呀,睡不着不会死人!既然脑子不肯休息,何必非要强迫它?它愿意想什么就让它想什么吧,高兴的事也好,烦恼的事也好,它愿意想就让它想,实在想得连躺都躺不住了,就干脆起来,走一走,坐一坐,吃点东西,喝点小酒,索性让它来个痛快——若真的这么做了,再躺上床时,要不了多久就酣然入梦。即使不再躺下,直接就到了东方既白,还是该干吗就干吗去,虽然也许面无人色,眼睛里面布满血丝,但至少再也不会想发疯,想自杀。太阳一出来,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自从领悟到这一点,我就不再受失眠折磨了,尽管有时仍然失眠,但我不会为之而烦躁沮丧,我知道它终会过去。 人的最大烦恼都是来自于内在冲突。善待自己,与自己和平相处,只要你不再与自己较劲了,心绪自然平和,烦恼也自然消减。我想,不妨把失眠看成一个挫折,我们对待任何挫折都可以这样,这就是接纳的力量。 要走出失利的阴影,不仅孩子自己要接纳自己,父母的接纳也很重要。很多时候,孩子不是被失利本身压垮的,是被父母对失利的态度压垮。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女孩没考好,她本人没去跳河,倒是她的父亲和奶奶又是跳河又是喝药,孩子差点没被逼疯。其实,生在这样的家庭,女孩就已经注定不可能考出好成绩了,一个好成绩是智商和情商的综合结果,压力太大,内心紊乱,成绩也不可能好看。 还有很多父母,虽然不像这位父亲一样极端,但他们言行中表现出的失望和焦虑,同样会让孩子不堪重负。我们始终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任何一个孩子都不是他自己要来这世上的,他是你请来的,你养他再含辛茹苦,都是该的,他不欠你任何东西。你想要一个孩子,他就应你的请求而来了,仅仅这一点,已足以让你感恩不尽。 有了感恩,我们就可以把付出看淡一些了,没有怨气,不求回报,孩子也就不再是低微的还债者,就可以坦坦荡荡做他自己,他的挫折也就只是他个人的挫折,而不是全家的挫折,那挫折的分量就要轻得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