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统华每周特价 信达超市每周特价 龙翔、龙胜超市(Oceans)每周特价 佳乐超市每周特价

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323|回复: 0

子女教育让人忧:移二代找老婆都够呛

[复制链接]

3968

主题

3997

帖子

0

精华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029
获赠鲜花
31 朵
个人财富
39799 金币
注册时间
2012-2-26
发表于 2013-10-13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北美华人新生活

保帮家电维修李师傅



心理热线



新客户展示位
更多广告请点击
中文黄页


有您的支持
我们会做得更好
有人说,再过15-20年,华人移民第二代中的女孩,不要说医生、律师、教授、工程师、文体明星满北美都是,可能省长、州长、总理、国务卿甚至连总统都有人荣任。对这样大胆乐观的预测,我更是深信不疑,因为我从第二代华人女孩目前的实力,看出了这个未来的苗头。而对男孩,我却不敢有任何过高的期许。
2 Q8 F9 F$ e& }6 G: `7 L& v# a, J+ d4 @
时下,我们华人的媒体、教育机构、有识之士,大家在谈论子女教育时,往往都把焦点放在高中以前的孩子身上,很少谈及高中及大学阶段的子女教育,即便有少数职业人士触及到这个领域,但所传所授也都是如何选校择业或提高某一学科的技能水平一类。说实话,高中以前的基础教育,不管大家关心的如何足够,谈论的如何周全,争议的如何激烈,就整个全日制教育体系来讲,它只不过是预备阶段而已。 ; o& n) c# R$ H/ j2 R
- T6 w1 t* _" r+ @. f% J9 p
2 H) D& \% ?/ d# ^8 y# h
打个比方说,它就像沙滩草地的岸边,虽然风光无限,但毕竟还没有涉水,进入水中,真正的“水中”乃是高中和大学。而对我们华人来说,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大男孩教育,又是这个水区里的“深水区”。
3 P# t" i# U9 ?+ b- D, }6 |- Y% Q* F
称之“深水区”,首先是“趟”的人少。可能多数华人移民自身都很年轻,子女尚小,还没到关心的时候。再就是有争气女儿的家庭多,养不肖之子的父母少,所以关注大男孩教育的人寥寥。其次是愿意、能够并敢于“到此一游”的人更少。还有一种情况是,家有大男孩的父母以为将儿子拉扯大,送入高中、大学,就万事大吉,成功在望,可以坐等儿子的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了,所以,不必要再对此谈论什么。
1 x0 d) q1 p) K9 a5 l/ w' ^1 v% _* W  c殊不知,在加拿大不同于在中国,凡没有跟儿子一起趟过这个深水区关口的父母,很少能够收获如预期的。我不是要耍“乌鸦嘴”,故意扫这些含辛茹苦父母的兴,而是事实太真,道理太硬!很多人都把出国后学英语当作语言“关”来攻,却很少有人把“大男孩教育”也当作“关口”来闯过。 # I  J8 r; r8 Z% P) p$ c# A- F

4 M5 o1 D$ c* s% x/ B记得三年前,我的犬子刚刚上高中。有一天中午,他从学校放学回来,当时车道与马路接头处的垃圾桶被风吹到马路中间,既影响交通,又妨碍观瞻,可他看见就像没看见一样,毫无感觉地回到了屋里。我瞧见了这一幕,于是就在饭桌上对他说:“华人男孩在北美是个绝对的弱势群体,因为主流社会的女孩难得看上他们,华人女孩同样不把交友、择偶的重点放在他们身上。华人男孩如果不付出加倍的努力,将来可能找老婆都难。”他说:“那我该怎样做才好?”我说:“先做Handy Man ,再做Hard Worker,多做Volunteer,多当Apprentice,不要求那么多假大空。”此后,他跟母亲搬迁到草原省,在那里学会了修车、修房、安装家电等各样零活,就连换屋顶、撤门窗这样的专业装修工作他都能做。干活的时候,他喜欢光着膀子,独立操作,做事有板有眼,浑身晒得漆黑,跟本地白人小伙没有两样。 / m$ ]( }) r- ~

: u- @/ ^  H" d/ F6 f4 u今年夏天,他高中毕业联系好学校后,就一个人做背包客去荷兰、埃及、以色列、土耳其等地玩了两个多月。大学开学那天,他自己开着一辆旧车就去外地上学了,住宿和个人生活用品全是自己搞定,我们作父母的什么神也没有烦。我一直恪守“三不夸”原则,其中一个就是不夸儿女。这次为了把我们华人子女教育的“深水区”探查清楚,让更多的家长和儿子都能顺利闯过这一关,不得已在此厚颜一次,大家权当是一种“趟水”经验的分享吧。
1 ^# b! I5 V, {  E8 L5 G, s% [
) u: T1 a. R( s1 V" S' K而差不多就在三年前的同一时期,我在Richmond Hill的家中接待了好几位由邻居的女儿引荐来的超大男孩(说他们是超大男孩,因为他们虽然年龄上已属青年,却一点独立能力也没有,说话行事为人完全像个孩子),他们都是奔一个主题而来,就是咨询如何应付父母的驱赶。
6 W: Q3 h7 J0 k  Q; {) p5 X3 y% c( ]7 |
2 @. c5 k0 M0 p; ~2 c
他们已经20多岁,有的大学都毕业了,可却因为什么都没有做过,什么都不会做,不敢try而闲呆在家里啃老,最后被父母限期搬离。他们面带愁容,心中焦虑,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从谈话中得知,这些大男孩的父母大多是生意人,有的父母离异,有的老爸长期不在身边。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小伙子个个都长得浓眉大眼,魁梧英俊,一表人才,谈吐也不差,怎么看都不像是Nerd,不像是Loser。
8 g, |1 F0 z  I$ S" v" s, K' [8 Y/ H( B4 H  J4 d4 X
前两天,我国内的大学同学在QQ上向我紧急咨询,说她在美国留学的儿子(已经25岁)不小心在公园里,被一条卷毛小狗在腿上抓了一下,皮肤上留下一个有点疼的小红点。她煞有介事地问我要不要打疫苗,甚至连伤口的照片都给我看了。我理解一个母亲对远在万里之外他乡异国读书儿子的谆谆切切之心,但却不能理解一个20多岁男子汉的“发嗲”行为。怎么连这么点破事也跟母亲“撒娇”呢?
) w" D' f6 N1 f; {; k/ S
6 Q/ K5 i3 V  g) b这几个关联在一起的事例,让我惊醒地意识到,二代大男孩的能力教育或适应教育,实在是华人子女教育中绕不开、躲不过的一环。虽然说这个环节对大多数女孩也重要,但细想来,总不如对男孩那样切肤且切身。那么,为什么华人子女中大男孩会成为大问题呢?我想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2 z. e; F, P4 B7 b: `7 r7 j7 O! j7 p* W
第一,父亲角色的缺失。所谓缺失,一指不在身边,二指虽在犹无。中国传统教育后期都是强调母教,重视母教,甚至夸大母教,对父教的认识似乎比较模糊,比较淡漠。其实,父亲无论是在社会上的功名成就,还是在家庭里的榜样示范,都对子女尤其是儿子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要不然中国先贤怎么会说“子不教,父之过”呢?
0 t- W. ?! ]: X! o0 }- e: G9 b4 U可惜我们很多华人家庭的父亲,虽然有个外籍身份,但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留在港澳台或中国大陆经营事业,很少跟留在海外的儿子在一起,从而失去了对他们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的机会。另一类情况是,父亲虽然跟儿子在一起,却没有在儿子面前表现出一个父亲应有的形象,甚至表现出一个失落的、颓废的样子。众所周知,男人像大树,在社会上的“根根须须”特别多,一旦迁移,景况就跟大树移植一样,原来的社会关系和事业资源,也就是男人的生存土壤,可能仅有5%能随着root ball带至新的定株点。他要想如被移植的大树那样存活下来,重新取得“根冠平衡”,不仅需要很多年的时间,而且还需要经历无数次的挣扎和die off。
) Q3 j% i* z0 I* ]1 t: L3 k# b
$ J1 S) [8 F! f5 p, R& C- B- B0 m6 e0 j& t
我们多数华人先生们在国内都是事业有成,功名两旺的上流人士,本来完全可以在儿子面前成为正面的model,可惜移民以后狮子落井,凤凰掉毛,老母鸡变鸭,身份地位的改变,艰难谋生的辛劳,让他们从身体到精神都累得不行。这也就造成了华人二代男孩成长过程的营养不良和先天不足。 3 l4 @5 c& y, D( H1 n- Z. l
* T. ?  n% w$ R, ^2 |7 Z3 f+ r) P
第二,社会榜样的缺失。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我们移民出国后,随着语言环境的改变,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也都跟着变了,社会榜样完全淡出我们的生活圈。华人男孩在国内时一般都喜欢崇拜战争英雄、科学家或政、商名流;到北美以后,发现身边都是小人物,见不到一个够料的大人物,充其量也就是体育或文娱明星而已。主流社会历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又都记录在名人传记或电影小说里,平时根本接触不到,也认识不了,这对teenager男孩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7 b" _* |& ?6 G
  c2 B) {7 v& b. D/ n第三,成长伙伴的缺失。移民的头几年,为了就业谋生,每个移民家庭都经历过频繁的搬迁。孩子们刚刚认识的好朋友、好伙伴,随着父母的流动,家庭的迁移,这些本可以成为他们闺中或灰中密友,少年玩伴的童男童女,少男少女,一次又一次,一个接一个地不停失去。而到了teenage阶段的男孩,无论交友兴趣还是交友需要,都不如小时候那么强烈,那么急迫了。
; B( @/ L' a2 @3 ]" X' A  }加上现代电子信息工具的先进与普及,他们更是宁愿沉迷在虚幻的世界里。伙伴,伙伴,伙同而伴随。中国过去连皇帝都有几个天资聪颖的伴读,何况普通人家的子弟。没有伙伴同行,一个人形单影只地成长,竞争的动力和向上的促进力都没了,虽然避免了“近墨者黑”的风险,可也失去了“近朱者赤”的机会。第四,正确教子方法的缺失。在北美的华人里面,并不是所有家庭的男人,所有的父亲都蔫了。有些做到大学教授、科学家、医生、律师还有职业经理人的出息父亲,不仅在外面牛鼻哄哄、马尾翘翘,在家中子女面前也是自信满满,挥洒自如。可是他们要么过于溺爱孩子,什么脏活苦活宁愿雇人干,也从来不让孩子沾手,要么就沿袭祖传的家风,搞中国式家长制,强迫孩子做这做那,导致配偶背后抵消,儿子当面顶撞,结果这些家庭的大男孩一样没有跳出China One的圈圈。 ; w7 e4 k) _8 L1 t" i5 l9 w! \, z

( {) u; n" |' e( F+ [- _6 A8 g: Y3 }' X/ Q" X8 A# O6 G: Q
Teenager本来逆反心理就重,很难管教,中国古谚有“半大小子,气死老子”的说法,如果不注意教导的方式方法,往往事与愿违。在这方面,中国古人流传下来的一个“易子而教”的方法,倒是值得学习。所谓“易子而教”,就是父亲从自己社交圈中物色一位德才兼备、经验老到的朋友或同事,然后把儿子交给他管教;作为交换,这位朋友或同事,也把儿子交给自己管教。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儿子因为对父亲太熟而不服父亲管教的弊端,同时又可以克服父亲因为对儿子溺爱而不忍心管教的缺点,一举两得。 ; Z! m$ J7 U8 e0 X: y
5 M* g: ^# e4 K% F8 ]
在最近几年出国的投资移民中,绝大多数人都说是为了子女的教育才出来的,可见子女教育在我们华人父母心中的份量有多重。可是凭我自己的体会,在西方教子育女一样不简单,不容易,水深的很。我从未当过老师搞过教育,上面几点总结纯属个人的管窥之见。把大男孩教育列为我们华人子女教育的深水区,是否合适?还有没有比这更深的漩涡,更诡秘的“百慕大”?闯关的有效方法又是什么?恳请大家讨论,行家赐教。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GMT-5, 2024-11-22 03: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