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何承育的父亲退休时,
交给他一个位于台湾苗栗的废弃乐园,
里面有10万平方米森林,
父亲的愿望是,
找回这里的虫鸣鸟叫,
用和森林友善的方式,使用这片地。
于是,何承育找来建筑师曾志伟,
把乐园设施改造成近1000㎡的教室,
花艺师、料理专家、昆虫学家会来上课,
森林的部分就原封不动保育下来。
自述 | 曾志伟
2017年,何承育先生找到我,他说得很简单,想做一个森林里的美学实验学校。
我第一次进入到这片森林,感受到它是一片被破坏过的土地,有很多人工的痕迹。
所以在改造时,尽可能不干扰大自然,学校集中在原有的废弃建筑地上,像是一个集合点,人们可以自由走进森林,它主要有三个部分:白色环形教室,水族馆改造的主屋,黑色的森林剧场。
入口是一段十分钟的路程,一次只能一个人的宽度进入,可以很安静地游走在森林中,然后就会来到环形的白色大棚。
300公尺长的大棚就像一个大型蚊帐,材料是台湾最常见的育苗棚,能够保护人不受大自然的侵扰。
这个设计来源,跟我在巴厘岛的一段生活经历有关。
巴厘岛栖息屋
我曾经在巴厘岛的乌布山林做过一个实验,想知道在森林中居住是怎么一回事。搭建了12㎡的屋子,断绝电源供应,独自在里面生活了30天。
隐居阶段会有农夫拿椰子、饼干给我,我也会拿自己摘的野菜跟他们交换。后来蚊虫蚁兽都来了,如果一心想着消灭,蚊虫大军还是会卷土重来,使用杀虫剂只是让自己更难受,最好的方式是用蚊帐把自己隔离起来,与蚊虫共享空间就能相安无事。
那时开始,有了用蚊帐的方式做建筑的灵感。
大棚是人们活动的路线,连接着水池、廊桥;也是教室,花艺老师、舞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落。
建筑形态做成环形,有我自己的私心。我很敬重纪录片导演齐柏林,他在空中勘景途中,坠机罹难,我希望能够制作一个很大的花圈跟他致意。
改造前后对比
原本的仿中式水族馆,改造成作为工作坊、用餐区的主屋。中式的屋顶保留下来,变成了灰色,在自然中不会突兀。
主屋内部,想要呈现在自然中上课或聊天的状态,所以就地取材,找了现场散落的大石头,聚集起来,取代我们常用的家具和桌椅。
墙面就是把原本的涂料一刀一刀凿掉,回归到混凝土的样子。
墙角的植物种子标本
地板希望呈现溪流的样子,在水族馆老地板上面覆盖一层半透明的黑树脂,并且在入口不规则地漫出来,像溪水自然流淌。
森林剧场的前身是老乐园的南瓜棚,我把它拆卸下来,重新架设在草地上。
在棚上面做好开口,让原本在这里的树木自由地生长出去。剧场的凳子就是台湾街边面馆最常见的坐凳。
剧场的地板是用很多的松木皮铺成,因为周围的森林里有非常多的松木。希望尽可能让人在室内的感受,和室外是一样的。
轻质的设施,让所有的风和光线都能引入到剧场,声音也是内外互通。开幕的时候,我邀请日本的颂钵老师来表演,音乐传入树林,外面的虫鸣鸟叫会回应回来。
北边的生态池原本是乐园的水泥方形蓄水池,我们把它变成非常自然的一个水面。
我有一位做石头雕刻的朋友,他对着一颗石头一年,都没有对它做任何的雕刻,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这颗石头本身已经太漂亮,跟它对战了一年以后,觉得还是不需要去雕刻它。最后,他只在这颗石头的最底部凿了一圈,让石头有浮现出来的样子。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示,自然才是主体,而我们建筑师,可以用一个很精确的动作,达到与自然融合。
禹乐空间整合供图
人们来到这个地方,因为没有都市的舒适或者空调系统,刚开始会非常的躁动。但是同时他眼睛所见、耳朵所听到的虫鸣鸟叫,又可以让他慢慢地平息下来。
归隐山林、远离城市喧嚣的确能够放松心情,但操作确实不易。城市、忙碌生活还是多数人的选择。如何能在紧张工作中放松自己,如何处理家庭工作中的困倦与无力,如何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知之×知更社区推出精品课程
《隔壁住着柏拉图》
扫描下方二维码,发现“知之”微信频道,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入手,用古代哲人思维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从教育、养生、社会责任、正义为人等多种角度为你一一解答。关注我们,更多精彩内容为你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