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要点:
- 1哭声免疫法由美国儿科医生Luther Emmett Holt提出,其中心思想是,当家长认为婴儿需要入睡,但是婴儿却不睡的时候,把他放在床上,然后家长离开房间。婴儿哭着哭着,也就睡着了。这种方法通过对婴儿的哭闹行为进行弱化,让婴儿觉得自己的哭闹无法得到家长的积极回应,从而“不哭不闹,安静睡觉”。
- 2婴儿的哭闹有时能够得到积极回应,有时(家长认为婴儿应当睡觉时)却不能,这会使婴儿陷入矛盾的境地,影响婴儿对于家人的基本信任感的建立,对婴儿的情绪发育往往有着负面的影响。如果婴儿因有疾病或者其他不适而哭闹,而家长囿于睡眠训练,则很容易误解这些求助信号,可能使得宝宝有生命危险。
- 3想让宝宝有好的睡眠,安全是前提。相对来说,同房不同床对于宝宝更加安全。保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等也有利于宝宝睡眠。成人容易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婴儿,但婴儿的睡眠模式和成人的睡眠模式大相径庭,需要学习睡眠知识的其实是家长,而不是婴儿。! ]6 m0 N. r5 @' M3 I5 i
查证者:王萍丨卓正医疗儿科医生
关于睡眠,婴儿和父母总有无法避免的矛盾。
矛盾何在?无非是父母想让他睡了,他不肯,还是想继续玩;父母想让他接觉,他接不上,半夜起来high……林林总总的这些磨下来,父母往往会变得又焦躁疲惫,又不知所措,还会害怕睡眠不足会影响到宝宝的生长发育,因此各种训练婴儿学习睡眠的方法也就应运而生,其中最为出名,也争议最多的就是“哭声免疫法”和“哭声控制”。
一、争议不断的“哭声免疫法”和“哭声控制”究竟是什么
所谓“哭声免疫法”,英文简写为“CIO”,是“Cry It Out”的缩写,是美国儿科医生Luther Emmett Holt1894年在其发表的《The Care and Feeding of Children 》(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中提出的。中心思想是,当家长认为婴儿需要入睡,但是婴儿却不睡的时候,把他放在床上,然后家长离开房间。婴儿哭着哭着,也就睡着了。
所谓“哭声控制”,英文简写为“CC”,是“Cry Control”的缩写,往往被认为是“CIO”的改良版,这是由哈佛教授Richard Ferber在其1985年的著作《Solve Your Child's Sleep Problems》(法伯睡眠宝典)中提出的。“哭声控制”的中心思想是,当家长认为婴儿需要入睡,但他却不睡的时候,把婴儿放在床上,家长离开。婴儿如果哭闹,家长过3分钟进来用语言的方式安抚2分钟,时间到了之后不论有没有起效,家长都要离开。再过5分钟,婴儿还哭的话再进行2分钟的语言安抚……以此类推,直到最后婴儿睡着……
自这两种睡眠训练方法产生以来,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宝宝使用过这样的方式,一部分家长赞不绝口,觉得很快、很干脆地解决了自家宝宝的睡眠问题;但是另一部分则觉得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现了反复,以及宝宝对于家长情绪异常等等问题。
二、当我们对婴儿执行“哭声免疫法”或“哭声控制”时,可能存在的风险有哪些?
1、婴儿产生不安全型依恋,影响亲子联结
由于“哭声免疫法”和“哭声控制”都是基于行为方法的婴儿睡眠训练法,因此,不论是让婴儿一哭到底,还是间或安抚,其实都是在对于婴儿的哭闹行为进行弱化,让婴儿觉得自己的哭闹是无法得到家长的积极回应的,从而慢慢变成“不哭不闹,安静睡觉”。
但是问题在于,在不同时间,家长对于婴儿哭闹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婴儿会发觉在某些时候,自己的哭闹能够得到积极、及时的回应,但有时(家长认为婴儿应当入睡时)却不能。比如白天能够得到回应,夜晚却不能。对于婴儿来说,他还没有能力明确这一区别的原因是什么,就已经被人为地陷入了矛盾的境地,这往往会影响到婴儿对于家人的基本信任感的建立。而这种不一致的、混乱的带养方式,也容易让婴儿形成不安全型依恋——比如说回避型依恋,拒绝型依恋以及混乱型依恋。在这些依恋模式上,我们会发现婴儿有可能对于养育者漠不关心,或是对于养育者的态度是又充满需求又充满攻击的矛盾态度,又或者在养育者和婴儿相处的时候,婴儿表现得很“尴尬”,似乎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和养育者相处——这些不安全的依恋方式,对于婴儿的情绪发育往往有着负面的影响。
2、家长对婴儿哭声的响应的敏感度降低,难以识别婴儿的“求助信号”
婴儿无法说话,因此只能用哭声来表达需求,比如饥饿、困倦、冷热、大小便等等,但是在对婴儿进行“哭声免疫法”或者“哭声控制”的训练之后,很多家长会感觉自己对于婴儿的哭声变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去应对,这样一来,家长无法恰当、敏感、及时地呼应婴儿,带养也就变得复杂起来。
不仅如此,更需要警惕的是在进行“哭声免疫法”或者“哭声控制”的时候,婴儿往往会出现反复的剧烈哭闹,或者是持续的哭闹,然而,如果婴儿有疾病或者其他不适的时候,也会出现类似的哭闹,如果家长囿于睡眠训练,则很容易误解这些求助信号,轻则延误病情,重的话则可能使得宝宝有生命危险。
三、需要学习睡眠的,是婴儿还是家长?
毫无疑问,需要学习睡眠知识的必然是家长,而不是婴儿。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婴儿的睡眠问题往往来源于家长的误解,有些家长由于不知道婴儿的睡眠生理特点,导致对于婴儿的睡眠产生误解以及不恰当的期望——例如期望一个还没满月的宝宝睡整觉;又或者是在婴儿出现睡眠信号的时候没有及时回应——例如婴儿已经在揉眼睛、打哈欠了,但是还在逗哄婴儿玩耍,这些都会造成家长和婴儿之间的不同步,进而加重睡眠相关问题。
四、关于宝宝的睡眠,到底应当怎样做?
1、安全是睡眠的前提
很多家长为了让宝宝多睡一会儿,可能会采取让小婴儿侧睡、趴睡的方式,也有些家长为了怕宝宝翻身引起夜醒,会在宝宝身侧加上小垫子来阻止宝宝翻身,但是殊不知这些都可能对于宝宝造成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宝宝能够有安全的睡眠,我们需要保证他在睡眠时候是仰卧睡姿,不要人为使其侧睡或者趴睡;应该让宝宝睡在相对坚硬而不是柔软容易下陷的床上,避免床上有柔软的东西;此外还需要避免让他暴露在二手烟环境。
在安全方面,相对来说同房不同床对于宝宝更加安全。如果成人与婴儿同床,则务必保证成人不是过度疲倦、酒后、服用过促进睡眠的药物(比如抗组胺药、复方感冒药等)的状态。
2、舒服的睡眠才是好睡眠
好的睡眠环境对于保证宝宝的顺利入睡和睡眠深度是有积极意义的,保证宝宝的卧室湿度在40%左右,避免给宝宝穿盖太多(宝宝达到颈后温热,手脚微凉的状态就可以了),能够让宝宝睡得更好。
同时,随着夏天的到来,天亮得越来越早,很多宝宝也因此早起。家长也可以尝试给卧室加装遮光帘来调整室内光线,对于让宝宝在早上多睡一会儿会有一定的帮助。
3、符合规律的睡眠才是好睡眠
相比于成人单次睡眠的时长来说,婴儿的单次睡眠时长短得可怜,经常只是一个睡眠周期的时间,也就是30-45分钟;而睡眠频率则远远高于成人的一天一觉或者是两觉,隔一会儿就要睡一小觉,那么如果成人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婴儿的话,则很容易老是嫌婴儿睡得不好,不能睡长觉,不能满足成人预期。
对于婴儿来说,正确、舒适的睡眠模式和成人睡眠模式大相径庭,婴儿们需要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小睡,这些小睡越及时,婴儿的休息越充分。
4、宁早勿晚,及时哄睡,宝宝才能睡得好
对于婴儿来说,玩耍总是比睡眠有趣,所以当我们逗哄婴儿时即使他已经非常困了,依旧会积极回应,这又会让人继续逗哄宝宝,直到最后宝宝崩溃大哭,烦躁不安,我们才意识到宝宝已经过度疲倦,而这个时候再去哄睡,就是难上加难了。
因此,我们务必要明确的——宝宝即使圆睁双眼、神采奕奕,也并不代表他不困,当宝宝已经清醒2-3小时(新生儿清醒的时间更短)之后,我们就需要开始尝试哄他睡了。
5、婴儿的睡眠能力总会进步
在宝宝的生长过程中,运动、发育、出牙等都会对于睡眠起到反作用,导致宝宝的睡眠开倒车,但这往往是暂时的,这些情况得到调整之后,宝宝的睡眠就又可以稳定下来了。
另外,在促进婴儿睡眠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家长的身心健康。在婴儿睡眠不好时候,家长(特别是妈妈)缺觉有可能会引起或者加重产后抑郁,而产后抑郁一方面会影响到亲子联结的效果,一方面又会增加伤婴等事件的发生,因此在养育宝宝的时候,务必要合全家之力,不要单打独斗。
睡眠是一种本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一步到位”。对于婴儿睡眠,接纳、理解、跟随,才是最好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