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统华每周特价 信达超市每周特价 龙翔、龙胜超市(Oceans)每周特价 佳乐超市每周特价

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06|回复: 0

每天只问小孩四句话---改变孩子一生

[复制链接]

218

主题

373

帖子

0

精华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02
获赠鲜花
6 朵
个人财富
2606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1-24
发表于 2011-10-17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北美华人新生活

保帮家电维修李师傅



心理热线



新客户展示位
更多广告请点击
中文黄页


有您的支持
我们会做得更好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3 y, ~; X% x5 s8 }& s! Z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r/ H- o" }9 h$ [9 _) o) J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r3 ?% [# K' G4 S$ R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5 e3 H9 ~+ m# f% R5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6 ~0 u; A( @! x% Y" B' A1 j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 o+ x% g; l5 h1 D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 D! `. X$ I9 f4 K$ P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 {9 A7 A+ K, z# r. F$ x4 x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J% u/ x8 L4 ^4 o' s$ ^" Y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D2 f+ C5 \4 W6 |, y: c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 i% H) N2 J6 j5 r' J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2 W; f0 V' c+ f" N. f1 h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 W: _8 u: _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0 S) a# u) M' L, Y9 D1 I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8 f& c: M' S: {& g6 j1 t% F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V! a* u( H1 {  d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_9 [% S1 n0 e- D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 f4 o- u: p6 {* S2 ]9 K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6 o6 A% N3 D! A0 B* u

+ n, ?0 G2 J  r+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3 q' i& E' ~& P6 A' [* a0 n4 I
家长应知道的心理学规律


" w4 |7 G$ Y% q
% B- }7 a. [2 y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4 d( q8 F' y0 S- F  b" R& M2 \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母亲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中之龙、人中之凤!

6 n7 E1 i' u  C1 g
0 b* c, D; M5 f4 T* o# y4 q
$ a* \6 |6 P: g3 `: q. V[size=+0]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size=+0]   % J- y9 m/ i+ ~! h6 g! E

2 z( ~! x! \- y0 f& X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1 c7 {" a6 G- a; l0 d7 c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 x- U9 [/ f9 o2 h! D% q     ! |+ E* M2 G" k6 e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 - X6 J9 q' u5 U- o7 ]
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 者。
0 Y" o3 M5 y! G  x( c3 i$ m     
* j- y$ B3 a' `6 D3 k: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3 _- e' i" @& h9 |* _
     . ^2 j' u; b( i5 T1 g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   i  G7 u6 A. {1 p" D- X7 F$ R
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
; d0 D9 q0 I8 o$ c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 h! O$ f) j9 q5 S  R, n9 X7 ?, Z8 k3 L" {0 j% z7 b+ w3 F* {& `
[size=+0]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 |- r: }$ D1 c* v2 x6 X$ n
     
4 U* n4 c. u' g& s( v5 l; T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 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 盘子里偷了2元钱。  
+ v0 M( \6 [' @$ {     $ q0 r/ h3 I, Y% z6 x3 r; _9 |9 n9 T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 ~4 [% p) ~# Z7 [     
7 j/ q7 P& Q! _4 P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7 m8 I0 l- Y( W( S+ D* Z6 w3 {
9 O! U$ i9 x4 N3 ^9 F) V4 Y0 u/ D" A% B6 y
     ( L. d. z5 a$ c; T7 @8 x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 N3 Y. g1 `9 J' O) q* |% F  Q! d- J6 S) L: s/ v
[size=+0]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T2 R6 B0 E9 S5 b' _$ I  S
     
8 b: z, t$ k  s% [. g) r4 I' p4 y0 g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 B3 S( \8 X; ]# b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 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9 U% e. ?' u! h& L     ! C( B& A9 y' U+ _& ]/ x0 f- d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 ?* K$ g9 [0 T7 Q; D
     # X# G: o( X4 v+ w& H* a' @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 F4 r+ ^2 L3 X$ o! ]#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 a6 R7 B; p/ r+ l

! ^, v; l7 R5 v: P# C+ P[size=+0]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 d9 @! Q# G6 w/ X  N* Y     
, I  k  M% Q7 J! ]6 P% N4 h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 e8 \3 C' C, X" I: y1 l  \     % b1 {1 N. D! M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 W, ~+ k+ o6 F. c
     
4 J6 m4 v6 K# m! w$ @" ]& R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6 _' z5 s( s7 ?: w     ; K' M1 O& A* X) D9 s% |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J4 m0 m6 ~! R' z; A

# a9 D% m% [/ q4 |( b7 z[size=+0]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7 w: d9 g8 F& v# S& r5 F7 T     - x# v: y6 C- w( p( q- p2 \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 H& u3 ^/ `2 I7 y1 r7 B0 c2 O9 q
% }! N! o8 J* s6 Q% R# U     
6 z9 W/ q% ~" y6 u1 k-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 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 间,做到"取长补短"。
3 Q2 {9 G$ j" c- y* l$ K* k" i9 w8 x0 O* r' t3 e
[size=+0]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 N- Y& s( O8 y% v* e7 C% s     
: @/ C. w/ ~& h9 }& n" E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 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 e. I) |: i5 i: S9 e% X
     / S+ y7 c( G- @6 o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9 w. `0 o6 ?" O+ F8 p
     
8 `& |$ m: l' ?" E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 `0 \0 p* [  Q* s
/ B8 L5 o/ A9 C6 P4 h
[size=+0]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 S# o3 W+ [& E$ `% N7 ~' s     
9 L0 o) e' u! J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 A& t+ w& N- a% ]0 U     4 z) q# v. f/ n6 ~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K7 m1 P( v; u- v, M* o  k( Y. Q, Y
[size=+0]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2 U; v6 W$ K" T- ^) s7 F* Z4 G1 }
     3 p/ L+ W0 F' u: ~( F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 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 V$ d8 Z- V, {% p4 t* R7 ]4 b     5 m) M0 H3 I. D/ ~" a8 t4 }2 y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 D( W7 w9 X7 A
8 c% z4 k! C, ~) A  B
[size=+0]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 g5 [9 M3 Q. S! x1 v     1 s; k' J9 a0 A5 Y+ p&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 ?2 z+ a4 b3 W% c# E* U     : M& t2 X  E7 a+ f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 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 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 s# S% }% K$ R- `2 H' y
     2 r1 B, p9 {: a& s" J" e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 N/ b/ K" D- V/ B) k3 k( h
     0 O/ p! \: T# d
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 e, u# A6 H. m3 r

4 e* C& j. M2 I' L# h. n4 Q6 q. q* K[size=+0]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8 T: `$ e+ c0 v& R
     6 o0 U6 b; d/ e* J  @' s0 V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1 {* w9 Q8 f4 c' V3 _     ( c* t$ C$ U5 H$ {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GMT-4, 2024-9-21 16: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