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今年69岁,已经移民加拿大3年。她十分想念中国,没有语言障碍,出行方便;但她也十分热爱和感谢加拿大,特别是这边的医疗保障对一位老人的吸引,超过了语言和出行不便的麻烦。 6 V' ?1 X4 {* |: \0 }- r) m; {
4 [" Z' l( d+ X3 m- \* |2 h( j
+ b5 f& ^& r$ @, n' U在这,家庭医生帮助她安排定期体检,检查频率根据她的身体状况随时进行调整。2008年,久未体检的她终于得到了居民省份,颁发了健康卡。 她很快被检查出有糖尿病,血糖值为9.8, 而正常指标为3.9-6.1mmol/L。医生给了她免费的药,并要求她每季度检查一次。每次检查后医生秘书给她一张下次检查的预约卡,卡的背面显示着:如果客人未能赴约,也未能提前一天通知取消,需要缴纳罚款20元。
; ~2 [' b( P0 w; L1 K+ E) `% n母亲从未迟到或失约!^_^
5 O8 [; c8 M$ z" d$ R
3 I& K3 ?1 G5 }. ~6 @有一段时间我姐姐太忙,不能陪母亲看病,也不能为她做翻译;医生了解到情况,告诉我们可以求助政府派人进行翻译。
, `( @7 Z6 ~8 J, j有了翻译的服务,我母亲感觉得到了VIP待遇。现在,我和母亲住在一起,我理所应当地充当起她的翻译。
- Q3 ?: L5 L9 O/ W9 t经常感觉到我欠缺大量的医疗词汇,所以每次去之前都刻意地准备一下,基本上能够应付。6 O/ b8 M5 W0 }! H O r, `4 ^
某个新背的单词被医生念到,居然有种亲切感,+ t4 L0 i& S& C" e M
比如metformin, Cataract。9 o7 x: q4 Q9 h* P& i
9 t* O3 s/ z8 Q' k1 W" M; B3 f; P
! ?4 S4 V5 X9 }$ Z& V8 k1 J0 j+ p9 O1 K" b* e6 p5 k j
因为母亲患有糖尿病,每两年需要进行一次眼睛的检查。象这样的专科,家庭医生不会亲自检查,而是推荐给一个专家门诊,这种门诊一般不设在大医院里面,不进行手术。母亲今年2月份被查出有眼睛有白内障,需要进行一个小手术。白内障手术在医保范围之内,眼科医生告诉我们会预约一位手术医生进行手术,医院是St Joseph’s Health Care 的Ivy Eye Institut。
" {: e, R2 C/ v根据预约时间,今天我带着母亲到手术医生那做进一步检查。排队大概用去20分钟,接着由一位辅助医生接待,做一些准备性的检查和拍照,然后由主治医生最后诊断。主治医生大概60岁左右,不忘记跟病人寒暄一下,才进入专心地检查。不过今天的诊断并没有导致立刻的手术,又一次进行了预约,正式的手术在9月份。医生秘书说手术排队刻意安排到8月份,但因为和我自己的时间有点冲突,我跟医生秘书商量推迟一个月。. `5 f, v" C o" D4 Z8 Z
我本人到伦敦快一年了,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她是一位40岁左右的女医生,每次都微笑可亲,让人感觉特别值得信赖。我发现,这边的医生总是有助手和秘书帮助,使病人的接待安排很有计划和次序,而医生集中所有的耐心和专业在病人身上,注重给病人留下良好的感觉和印象。怪不得医生在这是高尚的职业!突然想到,是否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将来从事医生的行业?6 h( ^/ L: S E, z! Q6 t2 ~
估计我正如很多人一样,根据自己的看病经历而萌生关于职业的思考。我姐姐有三个女儿,都在伦敦的Victoria 医院生产,她说每次到了医院就有很安全的感觉。这难道不是一种很棒的感觉吗?
6 M7 z+ h2 R2 w# @) o; r如果你听说过国内当前的医患纠纷,比如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3月份报道的关于哈尔病一位实习医生遭人杀害的报道,你可能知道我内心对于加拿大医疗的感激。我在上海最怕看病了,特别怕给孩子看病,一是排很长的队,二是需要看医生的脸色… … " ~2 r6 r' ~ [$ \9 _5 ^0 \
( O. a2 o" u1 m! @& X0 ?3 C) ]1 u+ m
今天妈妈挺开心,她对我和医生的服务都还满意!开车回家,要赶到女儿下课之前去接她!你看:“医疗”和“教育”,正是我们中年人前后时刻需要面对的!它们安顿了,我的家庭的基本循环就稳定了!2 G, |! ~; r' ~+ l7 a
6 K+ g! ^) W- }%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