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统华每周特价 信达超市每周特价 龙翔、龙胜超市(Oceans)每周特价 佳乐超市每周特价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11|回复: 0

饶毅的杯具与‘原罪’

[复制链接]

77

主题

11

回帖

0

精华

注册会员

积分
175
获赠鲜花
0 朵
个人财富
892 金币
注册时间
2011-3-25
发表于 2011-8-23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北美华人新生活

金房地产



心理热线



新客户展示位
更多广告请点击
中文黄页


有您的支持
我们会做得更好

最近听闻国内科学界的大腕人物,北京大学的饶毅教授末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此事引来国内外生物医学界的评论有如潮水一般。碰巧常来诊所询医问药的一位老人对饶毅教授年青时求学上海的往事印象极深,老人和我便聊了起来。

老人家原先是国内神经科学方面的先辈,从师于饶毅崇拜的冯德培,张香桐。作为当年中科院上海分院的科研主力,老人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神经科学界与当时的少壮派杨雄里,吴建屏,邹冈等齐名。那时,饶毅刚从南昌到上海,从师于上海一医研究神经药理及针刺麻醉机理的张安中。上一医在枫林路,与中科院的岳阳路距离非常近。真没想到老人对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依然记忆如新。


/ W0 a% H, ~- S) O1 \: Q& |2 @; B据老人回忆,饶毅作为上一医的研究生常常来岳阳路上的中科院上海分院听课。那个年代,中科院在上海岳阳路上有生化所,生理所,脑所,药物所,细胞所。各个研究所里都招了一帮研究生。老人家说那时他和其他少壮派们带的研究生都是十分忙碌。人人都有做不完的课题,常常大家都要熬夜做实验。特别是一些电生理方面的实验,一做就是十几小时。一般来说,当时的研究生们都在自己导师的指导下埋头苦干。大家很少有时间去别的导师那里走穴,拉拢关系。
6 Y2 _4 V6 b* k2 b; j当年在上海时,老人就觉得饶毅这个年青人非常聪明且与众不同。饶好象有大把的时间走访当时岳阳路上的各位神经科学界的大佬。老人家的实验室那儿饶毅也去拜访过。据他回忆,饶毅的英文极好,人很伶俐;对各位少壮派导师的好恶与历史都十分了解。特别是对神经科学的二位鼻祖冯德培张香桐的上层关系,饶毅搞得清清楚楚,十分活络。老人家好象还问过饶毅:"你怎么有这么多的时间跑中科院来,怎么不在张安中那里多做点实验? "
/ e, f. a: ?# i$ u在中科院的频繁的学术讲座中,饶毅时常的高调提问虽然能吸引科学大腕们的注意力;但也造就了不少年轻科学家们的红眼。
6 x7 [4 h. Q6 e! a& r据老人回忆,当年他带的研究生们就对饶毅颇有微词。这种对饶毅的负面看法在当年的研究生圈里是比较普遍的。那个年代,大部分年轻的研究生们见到冯、张二位像是见了祖师爷。没人敢去套近乎。难怪中科院里年轻一代的人对饶有嫉妒心。对饶不在自己的实验课题上多花时间,而泡时间与当年的科学大腕之中,这群研究生们是有相当意见的。这批老人家说的八十年代的研究生们今天却成了中科院的少壮派。是举足轻重有话事权的一族。他们处事一般低调,不太张扬。今天中科院少壮派的风格仍然是与他们做研究生时的作风相似。
6 {: y, \7 N1 ^6 z/ k6 j+ O& n饶毅出国后,成名后对国内科学界的指指点点没有在这批少壮派眼中留下多少正面的印象。饶的高调回国和在美国批达赖的事,更在中科院少壮派里被视为借政治势力来动他们的奶酪。也让他们想起了当年饶毅在岳阳路频繁走上层路线的往事,他们联想到的是时今共众人物皆有的张扬气势。( K9 M9 B; Y8 ~& B% k0 M( T
"这很可能就是新仇旧恨加在一起,让饶中箭的可能原因"老人家评说道。"饶毅是个优秀的科学家。但是要在中科院混,同时在政治与学术之间游走做共众人物是有相当风险的,是要精于权术才行,且不可过度宣扬。"4 X. l% d& {3 Z
也许是中国科学界的圈子实在太小;也许是饶毅为人太过高调;也许是君子遇小人;看来饶毅的院士落选真是印了那句俗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近三十年前在上海的"原罪"还是没有被漂白,依然被嫉妒。这真是杯具!, F: O% u# F/ J/ R) k
可能饶毅是该和这位老人家一样,惹不起,躲得起。还是去把美国公民身份弄回来,逆向回流做个平凡的美籍华人科学家吧。就不知平平淡淡的学术生涯是否符合饶毅的个性?$ r( x& B7 O' [' p0 s  ?) H
==============

附:海归最怕处理关系网


! y8 t) j. [8 Y7 V+ g, N新京报 2011-08-21 15:47:291 L" \0 N" J9 D- e2 c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呼声很高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落选。当天,这名“顶级海归”在博客上发布半年前即已准备好的一份声明,称“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4 X0 c9 S- C% |- P. M) t; \2 c, I4 T6 h9 e- X/ ^
$ ~7 F6 F8 D3 X( S. i/ P1 L; D( z
他如何事先料定自己落选?院士增选制度问题何在?几经电话沟通,饶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邮件采访。. ]+ q% ^; l8 q9 f- e/ v6 F  ^
饶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曾多次公开批评中国科学界学风浮躁、教授搞关系不搞学术、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 W* B+ f6 S: U! f; x: ]& u, X$ }* z9 W, N0 e
京华时报(微博)
0 O4 H! ?: |  }7 y% Y0 e# B
* x/ |: i& `; @京华时报:你那篇宣布不再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点击量已经接近8万次,网上对这件事关注度很高,公众的这种反应你之前想到过吗?是否会给你造成压力?
& V: ^! H9 \% |- }饶毅:我知道科学界会有反应,海外生物学界会有反应,我没有预料到公众的反应。不过不造成对我的压力。
. D# K, W! [7 s$ @京华时报:你在博客中说,是出于对中国科学院前辈科学家、院士的推崇、敬佩、尊重和感谢,才于年初接受推荐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参选之前,你对增选院士本身怎么看?这种看法现在有无变化?
/ `, L9 e1 `3 a5 N饶毅:没有变化,对于好的科学家,我继续尊重,无论他们是否是院士。同理,对于不好的,我自然知道,也与他们是否是院士无关。3 w6 |, U  S; ^% z4 y. i
京华时报:你对自己落选一事似乎早有预料?你是基于什么原因做出这种判断的?
  T- b* N" i2 n* R5 u7 f) S+ K饶毅:我遭打压、排斥早已不是第一次。以前一些不是院士的,而且可能我帮助过的人,也因为我回国而这么做过。
3 F* e9 q9 w5 R/ m! c# w+ `京华时报:得知你落选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也在媒体上做出回应,对你的落选表示不理解。据了解,施一公也参加了此次院士增选。同样是从海外归来的讲席教授,你觉得他有希望入选吗?5 J  X7 ^5 _7 Z. G
饶毅:我觉得他下一轮必定会进。我希望中国科学院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以后,改正错误。对于很多还在观望的海外优秀科学家,这是一个信号。目前,人们 误以为一批海外正教授回国了,其实据我估计,生物学全时回国的正教授不到10人,其中一半在北大各个院系,中国科学院有几个所长还未全时到位,其他大学的 院长也未全时到位。其中有些人在过渡,有些人在观望,他们最怕的可能就是国内的关系网。我希望,以个人声明来扭转这个具体问题,使其他海外学者能全时回 国。
4 n5 h& P4 }# W5 I3 K京华时报:据了解,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都会增选院士,改革开放以来,内地有十多名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们的院士增选流程是怎样的?和中国有哪些不同?+ I, z6 a% r7 Z$ m, D
饶毅:国外的院士增选,你是否被推选,自己是不知道的。中国的院士增选,理论上也是推选和推荐,但个人知道。中国的院士增选有公示这个环节,国外则 没有,当选的人往往都是结果公布后才知道的。国外对于荣誉的给予,都是秘密操作,这样做最合理,因为当事人不会参与其中。而我们是应该公开的事情不公开, 不用公开的事情却公开,自寻烦恼。) V/ `  Q5 P: [! D' X/ z) s  H
京华时报:在你发表这篇博客后,有网友支持你的决定,觉得你代表了中国科学界的良心,希望你坚持走自己的路。但也有不赞同的,觉得你不适应中国“国情”,建议你回美国去。对于种种说法,你怎么看?( Y9 O9 g/ v. }. A4 r( x' ]# m+ @7 v
饶毅:可能不用宏大叙事。我认为我可以在中国做很好的科学研究,也可以教学。我的目的不是院士,所以,不做院士肯定不影响我做研究和教学。
3 H% z3 t/ _* {% L0 g京华时报:2007年回国之前,你已经是美国西北大学的终身讲席教授,有自己的实验室,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优厚的个人待遇。你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回国,面对的却是国内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会不会感到失望,或是后悔当时的选择?
4 I( O5 F3 A5 \4 |1 a饶毅:不会。1 R: l" u* F4 C( l
京华时报:根据教育部的统计,1978年以来,中国有超过130万人出国留学,其中只有不到30%的人返回中国。作为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第一位从美国著名大学全职归来的讲席教授,你对此怎么看?
) A' s& D. e& T  T& N, Q饶毅:我仍然认为回国是有意义的。' }6 B" a& G! @  F  o7 ^9 V
京华时报:你和施一公的回归,曾在海内外华人生物学界反响强烈。甚至有人认为,你们的选择可以与上世纪50年代归国的钱学森、郭永怀比肩。你觉得此次落选风波,是否会挫伤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归的决心?( z1 ^- Q" X  Y" D$ u6 W3 [# q
饶毅:我觉得这样比喻不对。我希望通过我的行为,扭转观望的海外华人科学家的回国决心。
) u7 b; ?, b+ F& ]京华时报:在你看来,与国外相比,中国学界不能网聚人才的根源在哪?
8 g6 @5 @5 v' j! V! U4 ~饶毅:人员间矛盾多于国外。
% @/ C2 A$ O5 d8 s5 D; @京华时报:你回国后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并率先推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是什么?有什么难点?接下来还有什么打算?2 b- a8 G5 @% B
饶毅:我基本不谈自己做的改革。因为这是正在进行的工作,无需和外界讨论,自己扎扎实实做就是。对外界谈的,都是需要在外界推动的事情。学院内部的事情,一般来说无需这么做。
: W' E* p2 S/ b京华时报:在学界,你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神经生物学家,但公众知道你更多是因为你大胆、犀利的言论。在宣布不再参选院士之前两天,你在《人民日报》发 表文章(《改变科学界浮躁的一个步骤回国博士后从助理教授做起》),呼吁“在对科学工作者增加支持的情况下,降低职称”。这是出于什么考虑?不怕得罪同行 么?/ ?3 A; o* n8 N
饶毅:要改革,就不能怕得罪人。生物学界,直接从博士后变成正教授的现象,是很多人公认的问题,不能不解决。有位搞数学的研究员告诉我,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的要求比这高很多。所以就是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生物学继续给予高职称也是不公平的。/ p1 v. {& F: g/ F
京华时报:听说你的批评有这样一个原则,就是“自己能给出解决方案才会说”,为什么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
  g( @4 v0 z1 v& t4 A, e饶毅:如果我都不知道怎么解决,如何批评别人?比如铁路的问题,我不仅不是专家,也想不出来怎么解决,我绝对不发言。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Archiver|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GMT-4, 2025-5-21 02: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