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员
- 积分
- 312
- 获赠鲜花
- 0 朵
- 个人财富
- 1571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11-10-7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中央电视台《看见》节目2011年10月16日播出《长大要成人》,以下为节目实录:
( y, G; K" Z6 Z/ u& p4 q7 b 【演播室】:十六岁的孩子大多还在读高二,张炘炀已经是北航的博士,从他十岁读大学起,他就一直被叫做神童,奇迹,天才,也一直遇到很多疑问忧虑和困惑,六年前,我们曾经纪录过这个家庭的生活,也一直在关切这个孩子的成长。
2 a8 w. j2 v8 d# ^3 A$ F9 v 【画面】2006年,刚从高考考场里出来,被人群包围,被众媒体包围)
# p! y g2 y) |$ s 【解说】这是2006年,年仅十岁的张炘炀参加高考。至今,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的纪录无人打破。2008年他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今年9月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 7 N% B$ b: k- j' J+ I A( u) E( J; I
张炘炀一家三口
& W# {- U; a3 Z 张炘炀接受采访
8 C0 ]0 c1 \+ j0 w/ M$ ]2 p: H- a) R 张炘炀小时候
5 [" I: ~( T* w" j( h, |" n3 l9 C. M' T& Y
电视截图 柴静 $ g1 Q6 ^' @& s+ w* W! Q: [
' U% u! C$ f3 k( V 【画面】字幕:博士开学第一天。 4 z& U5 v3 U" d' G, ]- p
【解说】一眼看去,张炘炀与16岁的同龄人没什么两样,身高已经1米78,他已经脱去了稚气,在北航校园中显得并不突兀,博士期间他选择了“基础数学”作为研究方向。是导师今年招的唯一的博士生,导师认为张炘炀在数学方面很有天分。- j: v* t$ n; I% q2 Y& w
记者:那你怎么不像别的人那样记笔记呢?
5 `. _9 R' P+ H: y k) |. f: g, k: f 张炘炀:记笔记还不如记脑记。
' Z2 \2 {) m. t! D) | 记者:很多人都觉得非常多和庞杂的公式和定理,这个能放脑子能记得住吗?' l; m7 ?4 `& A4 u
张炘炀:当然能记得住
0 \- B5 l. |: _! e 记者:那为什么大家还都在记笔记。# p. z: l; u' D, r$ Z6 [
张炘炀:也许是他们喜欢练字,也许是他们不喜欢动脑。8 R0 L2 G- }+ b# j$ X
【解说】这个言语间不掩饰骄傲的孩子,一直有特立独行的一面,13岁那年,在数学分析的第一堂课上,老师带领同学感受数学之美,讲到著名的欧拉公式时,张炘炀发现,他之前所学的不相关的公式全都由此关联起来,他起立鼓掌。 G6 I# z, ?( B1 d& b. z/ r2 i" }
张炘炀:当时就是全教室哗然,然后同学们都用一种鄙视的目光来看着我。$ C: @0 M; t1 v7 V9 b0 t% V0 H
记者:你是被什么触动了吗? , ?) a3 Q% y( E0 v0 I
张炘炀:感觉就是数学之中还有许多就是我还没有发现的规律在内。2 j' B$ b; ]0 ^0 [& G3 z
记者:那你当时为什么要用鼓掌这种方式来表达?7 G7 Q! m4 I, R6 Q0 y
张炘炀:至少是真性情。
1 J; d8 D; [) U/ ]: C" C 【纪实】10岁的时候,张炘扬说自己“我最佩服的人是张炘扬,因为我觉得张炘扬比其他人都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 X7 {! Z( a$ ^% Y* H; ]
【解说】在很多人看来,这可能是一句有点孩子气的话,但这种长期的自我要求,对张炘炀来说真实地渗透在生活的每个层面里。+ ~# i5 @; Q+ Y' y4 K4 [* ^
【纪实】(10岁时,张炘扬刚进大学时)
$ M& Z- G6 ] V( D, i$ t. U 张炘炀:这宿舍比较差。
9 X9 H/ Z5 r6 ^" p 张父:比哪个啊。% j6 R5 I5 X5 q6 i" N3 F2 |
张炘炀:我指的是这宿舍比我想象中的要差。反正我就是想必须要住在高档的地方,否则我就不满意。
$ x! u. c* ^* b" ? 张父:你看这不得了,要这么一报道学院就不要你了。你愿意上哪上去就上哪上去,全国也没人要你。
% d/ f* Q( z) w( U X) o( \; n 张炘炀:没人要就没人要!4 Q5 i( z3 y! [' e# ~
字幕(6年后)& d3 P9 K! J( w. f- |* z
【纪实】跟张炘扬的朋友座谈 (自信,孩子气)# |) E6 i- B9 C; F$ Q
张炘炀:我就是要当王者,要不然的话,你就没有地位可以讲。# r: M5 d2 l P0 e8 P7 V( S" ?# N
记者:你们为什么都笑了。) x$ F3 J& q5 y/ L M
张炘炀的朋友:因为平常的人根本就不会像他有那种所谓的王者的那种信念,但是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没有地位。) K# \% z/ ~3 N" @) p9 N) d
记者:这话你能听进去吗?8 z7 u; G& S: |1 O3 c% L% G
张炘炀和朋友同时说:这话我觉得他是在安慰自己。
& G B3 Y/ I+ G+ W6 N9 I N 张炘炀朋友2:我知道他要说什么。他的台词都被我学会了。7 A/ w5 a; S) ] r0 y5 S$ g. J
张炘炀朋友1:我们平时想的都是要过的好点,他想的是过的最好。
4 b% K1 \8 K- y7 @% Q+ A 记者:你这个天大的梦想,假如你做不到呢?$ g, x2 S5 v# M q; T2 A# V" ]8 A
张炘炀:假如我做不到,那我相信就是我父亲一定会非常失望。
0 c% _8 E6 d# [ S( F" F s 记者:我为什么觉得你的这种笑当中好像有一种说好吧,那是他的事儿,
1 @; ?/ ]$ ^% d2 M+ z5 O/ } 张炘炀:你说有一定道理。
" q9 V$ H& J }% e6 L 记者:你指什么呢?+ A% R! C" v" w: R' k, B8 x
张炘炀:(他)首先创造出一个我不知道是不是不切实际的梦想,然后强加到我头上。: M# ]. `6 E3 a
(红灯笼摇下至儿时照片,叠儿时阳光下奔跑)+ ?8 f5 Q8 B4 u: N7 p- V
【解说】从小到大,张炘扬深受父亲的影响。小时候,张炘炀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两岁半时,就在三个月内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他4岁读小学一年级,6岁升入五年级;9岁直接上高三。: U, U! Q$ d" P7 D n
(跟女同学做功课的纪实段落)
. j) Y* C* ~% _3 ~/ H5 g 【解说】他的父亲张会祥是辽宁盘锦市的一名公务员,他36岁才做了父亲。给儿子取了“炘炀”这个火旺的名字,希望他走出自己这一代“平平淡淡” 的境界。
+ D6 d3 A8 D! H4 S# k/ z3 e1 U 张会祥:我做不了大事,唯一的就只能帮帮孩子。把下一代培养好了,让他翅膀硬一点。" z; P4 Z- ~% T( N* E5 Z
邻居:他爸啊,我的天啊,谁也做不到。这世界上都少有。从小走到哪,他棍都写到哪。这么大,小不点,两三岁就会念报纸。他爸功劳大。
) |! p- \, E1 H7 B 【解说】张会祥曾出过一本书,叫做《神奇的学习》,在书中介绍自己培养张炘炀的经验。为了孩子的学习,十几年的时间里,只要孩子在,夫妻俩从来没看过电视,即使是无声电视。也几乎没有在家待过客。 E* ]- o! h8 o8 d/ [+ T- x4 U+ y9 P* ~
记者:你们俩是为了什么?
# ^; f5 i7 Q" _ o/ U 张炘炀妈妈:当时就是为了孩子。那时候就想,然后也相互埋怨一些,比如说就是以孩子为中心了,咱们都失去自我了。他爸不这么觉得,他爸觉得这是乐趣。
4 B$ D$ s2 f# n6 E- {' l 【解说】在父亲的决定下,张炘炀走上了频繁跳级的读书生活。对于儿时的张炘炀而言,张会祥是父亲又是老师,他们24小时呆在一起。这种几乎没有同伴的封闭式两人教育,使得张会祥不仅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同时也是孩子发泄压力时唯一的出口。
# g+ ~( H) }0 q7 @ 【纪实】跟父亲发生意见不合时,张炘炀对父亲喊“闭嘴”。
& a% u2 h8 u$ J, W) G 【纪实】吵架之后 “你哄哄我,我就没事了”3 J& w% n' V; D6 h" U6 S# P
【解说】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张炘炀的父亲出生在农村,是1978年的大学生。1990年,曾经以优异成绩考上人大商学院第一届MBA班,但因为拿不出一万五的学费只能放弃。用他自己的话说,工作以后的经历并不辉煌,做过企业车间副主任,街道办事处干部,他认为应试教育是一个现实,只能面对现实,让孩子尽快达到成功目标。走到今天,张炘炀说他理解他爸,但他也用 “急功近利”来形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f$ _! i) V" b+ R
记者:他有一个理论叫做先盖楼,然后再装修,先把进度赶超上去,然后慢慢再补。, i& G8 X+ f4 ^
张炘炀:你根本就是钢筋都没有,你盖什么楼?
+ ? f# Z' S* M5 e- T 记者:他说那你不都顺顺当当都读到博士了吗?这还不够做一证明吗?0 b) |& `7 I% D. g# u8 F
张炘炀:说实在话,那就只能祈祷就是不要有一些地质灾害,不然就成楼倒到,楼脆脆了。: O% P; n. @9 m6 r' H% \1 ^
记者:也就是说你觉得还是留了隐患?" @" O( N! z" L* b
张炘炀:对,留了隐患。
: x, h- F) A" @, z8 c. a( D4 D 记者:担心什么?
' k x" s. d3 k4 N$ _: Z 张炘炀:王思涵当初就是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退学的。7 C8 |: u4 t8 { x4 M$ ^
【解说】:当年曾经被媒体热炒的神童王思涵和张满意,都在14岁左右因为天分过人而考上大学,但最终无法与环境相容、沉迷网络、先后中止学业。0 z, R- P. y: F' r3 Y' n
【资料】:10岁时张炘扬和父亲的对话
+ B3 b: p: F! i4 ]! U3 v y& K 张炘炀:“我不会重蹈王思涵,张满意他们的覆辙吧。”( C4 ]# Z3 ^* S' C) w3 P, x
张父:“不可能。你就是那样也没事。你小,你还可以再读书。”
4 T8 }5 X- g4 E9 S# S) b8 n 张炘炀:“我只是,我有可能走上那条路吗? ”' Z3 u I, t# G5 R2 W* @
张父:“百分之百走不上那条路,有爸爸在百分之百走不上那条路。”3 V, r' R/ n2 l" h# `+ ?3 Z7 _
张炘炀:“如果你陪读,我也肯定要走上他们那条路的,不管怎样都要走。”//
8 n! Y1 b" s$ u3 L9 \" W( O l, g% a 张父:“那我陪读假如你上网,玩电脑,玩会儿我肯定就提醒你了 ”$ }. M9 s! @! D W
【解说】其实,在内心深处,张会祥比儿子更担忧王思涵和张满意的命运重演,他在书中写,希望儿子专心学习,其他事物都少碰,在张炘炀小时候,有一次他发现孩子着迷看《西游记》,就把它藏了起来。) Q% L. \5 s$ f
记者:那可能他会觉得说他就算把《西游记》藏起来,反正也没打你、骂人你、也没伤害你,对不?8 b" S. Q9 e0 E
张炘炀:这叫精神上的摧残。
3 ], {, u0 B# T, b8 A6 ?; B& y 记者:他说我把这个花盆里的枝儿修一修,不必要的枝都修改掉了,你的主干长的更好,是吗?3 m4 F1 k) e$ |3 H& u3 m
张炘炀:我觉得这样修出来的花,它就是会在这个健康方面损失很多。越是那些歪脖的树,可能越能经受风雨洗礼,而那些就是被人工修剪过的树,往往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
% X0 m* N6 a/ R- V% R: f( ~; ? 【解说】在读硕士期间,张炘扬的父亲最担心的事发生了,十三岁的张炘炀开始沉迷电脑,父子间的矛盾由此酝酿。7 K: ~! `9 z6 F# {" c. w! C
张父:你说你成天玩,玩那个电脑,你能玩出啥来吧?
; S3 j- [0 |% j* C4 b8 ]9 M9 ^ 张炘扬:玩成专家。(张父听完扭过头去。)& q9 ]; P1 T3 }% q1 G4 R
【解说】:他们之间因此出现了剧烈的冲突,父亲在深夜出走。
2 y- v# x9 O5 L/ J7 \1 b 记者:你说的什么话激怒他了?+ ^5 s5 N; h/ D2 j0 c
张炘炀:没说什么话,就是一直在那玩儿。然后那一壶开水就全报销了。还有就是当时我身上的衣服也需要晾几点才能穿,还好没有烫伤。
2 H) O# d) v8 K* V7 q 【解说】当晚,父亲张会祥气得从北京工业大学步行50公里回到河北廊坊的家。
0 a2 n: k; Y1 p9 c 张炘炀妈妈:连一瓶水都没有,就沿着路,走回廊坊。2 l3 N- d. G' x$ H8 Z) x+ z% o! R8 k
记者:走着后来几点了?
( D' n4 _0 c7 i. E: @1 r 张炘炀妈妈:第二天早晨7点多。到家的时候他实在是不行,走不动了,到家就蹲地下了。
6 J& [1 [5 u, K* k. ~ 张炘扬:他本来是在惩罚我,其实是在惩罚他自己。3 J3 X* c/ [* x9 G9 O# H
记者:这对他是双重的痛苦,你知道吗?
. ^2 u! `: M/ R; Q$ x) {! Y' ]/ @# p 张炘炀:他的培养方式就注定了这个转型期比其他的那些就正常的孩子,来的更痛苦一些。5 O; |, X' Q4 A; C# t) i6 n
记者:因为他认为一旦出现这个,你就毁了。( b( Y" A7 ?- |
张炘炀:因为就是人都要断奶的。他想使我一辈子断奶不了,做不到。
) ?" Z* K3 ~& g& E6 W 记者:他认为说,他给你培养你好的出习惯之后,再松手你就没事了。
* y; G) }7 y M) S7 V2 I 张炘炀:再松手的话只不过是把这个转型期推迟了几年,而且推迟几年之后的后果将会更加恐怖的。会有一种反弹。
- q& R, \7 M X5 L. V4 j G6 R 记者:对什么的反弹?
: r0 V; U0 ^" i3 l, ?8 T* T 张炘炀:学习压力。
4 Y8 X0 n+ T! y* G; G& o* R 【解说】张炘炀说,他因为长期迷恋电子产品,加上之前学习进程过快,基础不牢,无法正常完成硕士课程,出现了挂科,最后面临交不出论文毕不了业的后果,他甚至有过想要自杀的想法。. j" i; J3 U, O+ ]! i; m8 R
张:学习的困境,然后那个家长的责骂。当时也是不想给社会增添负担。
; _% y( \6 X) k3 A, W k$ S6 {+ K' s 记者:你这么不能容忍自己失败吗?
6 h3 w, X$ s ` 张炘炀:我觉得就是,当然了
; l/ }) v% I! y U 解说:因为恐惧失败,张炘扬开始废寝忘食地补习,嘴里起满了泡,体重急剧下降,最终完成了硕士论文。 但他突然提出,如果父母不给他在北京买房,他就不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也不考博士。在答辩的最后一天,父母为了劝哄张炘炀继续把学业进行下去,在北京租下了一个房子,骗儿子是买的。
( p6 d/ N* B6 m3 i: O+ _4 H" d 记者:为什么不能跟他说真话?
7 }5 i) P! x( v9 e 张炘炀妈妈:那段(时间)他就逼我们,说你要不买房子,我就不读博士。# v% y( y* J/ M; l ^
记者:这个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支撑你这个观念?
# Y6 S1 ~/ e) d' R) | 张炘炀:那应该就是上了大学之后,也是有不少媒体,经济这种世俗的喧嚣,我觉得就是自己应该做一个人上人。
3 k/ ^" C6 y5 _: j# _ 【解说】害怕孩子放慢速度,父母做出了相信他们自己也不情愿的妥协,但是考上博士之后,张忻炀觉得现实的压力更大了,他的同学已经都是成人,很多都有了不少收入。张炘扬生活简朴,只打过几次出租车,唯一一双有品牌的运动鞋,是二姨送给他的礼物。
W& E0 `# n; l' p& o3 P 张炘炀指着衣橱说:家徒四壁、身无长物。这是所有夏天和秋天的衣服。
7 H8 d4 ]2 B' O8 E3 M: S 【解说】为了省钱,他熟记各个公交路线, 5毛钱去楼下接2.5升的纯净水,可以喝两天。
! e) W7 M) C1 s4 | (仲秋,北京出租屋内)
1 w; H% Y6 P# \8 G2 [% Y 妈:我说外面超市有5升的桶,买一个,他说家里面有几个瓶子,先别买。张:不值当的。妈:坐公交车经常说,坐几几几,花四毛钱。爸:他最适合当导游,你说上哪儿,他知道怎么倒车,坐哪路车到哪儿去。张:关键是,我连打车的钱都没有。我再不算计算计公交路线行吗?- P/ e& R( ]4 h3 m( U$ q6 t% U$ C5 l) |
【解说】和跨越式的升学轨迹相伴的,是超速生长出的迫切感,但现实的窘迫,让张炘炀内心陷入了超出年龄的焦虑,生活在比他大七八岁的成年人中,这个十六岁孩子已经把房子问题视为最大愿望。他说在大学期间,曾经受到过同学的刺激。% }- f6 X; n0 C3 @
张:当时我抱怨北京的房价高,他们就说,你滚回你老家去。读硕士的时候。
6 A0 |6 c) F( C- S5 q 爸:这是生气的说法,他可能是受刺激了,你说老说这个有意思吗?
; p$ `0 e; X$ ]' W& h 【解说】:对于其他未成年人来说,这些还是过早考虑的事情,但在急速的赶超中,来自身边人的刺激几乎全面影响了这个十六岁孩子的内心世界
0 @5 z: C* ]6 K @ (纪实:看《非诚》)孟非出场,鼓掌。这些女嘉宾越来越嗑碜了。)【纪实】饭桌上张炘炀:这样,我给你们看一段视频和两张照片,这些东西伴随着我硕士期间很久,现在小有成就也可以公开了。//小范围,必要地把一些尘封的档案解密。
) y& m+ Y# y8 @- k; t/ O# { 【解说】:他给我们看的是他和一个女孩拼放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他的大学同学,暗恋了很多年,从没敢表白过。硕士论文最艰难的阶段,MP4里这张小小的照片就是他全部的动力。
F$ u( \ _* l* W; A5 U3 x5 q& X 记者:她年龄比你大吗?) a2 W8 Z6 n+ N4 Z% N- j
张炘炀:那肯定的。
; H/ |" t2 k" ?8 Z 记者:大几岁?& i9 M% t3 D; t
张炘炀:这个数?(8岁)不过看起来年龄倒是差不多。9 ]4 B& o2 S) ^. z( p+ B; Q9 v
记者:这个会让你觉得难成吗?- t; |' d6 @) T& K) Z; J; }3 B) J
张炘炀:恰恰相反,当时我就想就是光明一定会来到。; ]1 S* q2 ?3 Z4 x9 Q5 f" k
【纪实】记者:她一直不知道你喜欢她是吗?张炘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等到成就再好一些。记者:成就好一些是个什么标准?张炘炀: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
" G( V( i# o. A1 x% }$ T0 D 记者:难道你觉得就是说你没有在北京有个真实的工作、户口、房子,那就没有权利去谈爱情吗?
% {1 |, b% J2 D- F 张炘炀:至少我觉得是这样的。0 [% M0 ^7 s& w4 H9 H
【纪实】爸:他这个偏激是啥造成的,就是来到北京天津以后,看到城市这种浮华的生活。爸:就一个字,向钱看。爸:这属于孩子认识的错误,这也是社会给他造成的。要不他就担心,连房子都买不上,我博士毕业,博士后毕业又有什么用?张: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 爸:他就过早地接触了这个东西。没有钱生活不下去,再有学问再有本事也没用。
. |( F# W2 V5 T3 U3 e( r; Z 【解说】:于是,张炘扬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给他买房。
0 l% E; B- ?: `' ] 记者:但你知道大家听起来,觉得你用这个方式是在逼你父母。3 n4 A, w5 D/ L) e3 {% x8 w* i
张炘炀:应该说是我父母在自己逼自己。他们为了他们不曾实现的一个梦想,来自己逼自己。$ l) H& s5 m9 |3 \
记者:难道你始终认为说你这16年走过的道路只是你父母为了实现自己梦想而走呢? z. Z, E& q( D) A' g2 _% Q& |- E
张炘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强加的,反正我的梦想也基本上继承了我父母的梦想。记者:所以你下意识当中是不是有一种感觉觉得说,我不需要为我的生活负责任,是你们要为我负责任。& E3 Z) H- j+ |. F6 r
张炘炀:本来最希望我留在北京就是你们。你们应该为此努力。
5 K0 g4 ?0 e, W% I1 s) N 解说:毕竟只是16岁的孩子,很多张炘扬显而易见的偏激和固执,似乎也和一直被搀扶着的成长有关,在这之下,埋着深深的无力和脆弱。
' j/ E3 L5 N$ ]! w4 s6 H9 O0 I 记者:那你爸他的说法是说让你过早的出来之后,然后你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自己摸索,接触到城市浮华的生活。0 z y* {3 N: I. C' N+ d
张炘炀:对,会迷失自己。
* M6 q6 Q, e9 ?# W/ r; O; X 记者:那你觉得你的内在比较脆弱吗?) n& s+ Q; l0 G/ {, O, V: @
张炘炀:那最大的软肋应该就是当听到就是家里出现变故的时候,我就会彻底一蹶不振。
( O( e9 | k5 b, o 记者:这对你来讲是?$ O6 ~! ], R) \. f. `
张炘炀:对我来讲的话就是没有人再帮助我实现自己梦想了。我考虑一些功利的问题,是为了要让我今后不用再考虑它,可以放开手脚的实现我自己的理想---做数学。; z; x3 H; k6 n9 c6 @
解说:张炘扬的天分和弱点一样明显,他的硕士生导师曾经对他进行过劝诫。
6 f( ]1 b6 [' A 硕士生导师:你从前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在数学上干出点明堂来,但你如果心志不成熟,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牛人,在任何方面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牛人。& w2 r; u/ ~" z
解说:张炘扬自己,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y0 U$ o" W1 n. E& b" a; Y
记者:你有一次在课堂上直接问老师,问我是不是班上最牛的。& w0 L, U% [# j! b# n
张炘炀:有这么一回事儿。" P- b, S0 d' X& M8 I
记者:你为什么要那么问呢?; {2 x! w9 ?; j6 E$ D
张炘炀:当时属于一种志得意满,夜郎自大。从张老师那里看看自己真实水平是什么样的。
9 q& N" e. p, P* o1 G 记者:老师怎么说?
- d! ^2 g2 V N2 `$ E 张炘炀:老师说,你还早着呢。
, k4 H3 s# T S6 B! v9 A C 【解说】张炘扬在十六岁时终于如父母所愿读到了博士,他的家人一直在学业上为他骄傲,但他们也意识到,也许这并不意味着全部的人生。
3 k$ H( m- V% V 【纪实】:父亲:就这么走,别看咱硕士毕业又考上博士了,我说也不见得是成功,也不见得行,一是花了多大心血这就不说,孩子也失去了不少,咱也不能说这就是最好的。
8 m; `* y7 X* u- U" }6 { 张炘炀妈妈:跳的快他接触的事儿他自然,他了解事儿就多,然后他就缺乏对这个事物的判断能力。7 i& f" j" `+ j$ F" Y2 ^9 `
记者:其实我觉得包括我们内在的社会当中的人,对炘炀是非常关切跟祝福的态度,而且他还这么年幼,但他可能只是希望说在他的知识跟智能发展的时候,他没有忘了爱,还有同情,还有责任感。也许知识可以从头来读,可是一个人身心他如果就发展到一个程度了就可能很难再退回来。0 x. J6 {8 S; ]0 w
张炘炀妈妈:对。这个倒是可能,这也是我们一直就是比较担心的问题,就包括现在也是一样。# G( t3 ]% [+ X
【演播室】:当火箭升空加速时,会出现超重,航天器里的人会有严重的压迫感,这是速度带来的后果。张炘炀十六年来,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赶超他人,这个孩子的内心也承受着必然会有的巨大压力,他的成绩,挣扎,狂妄和脆弱,都是这个压力的后果。中国的普通父母,在自身一代的发展受限之后,很自然地渴望孩子能够超常规地发展和成功,他们以自己的本能与期望做出选择。也负荷着这个选择带来的得失与经验。我们感谢这个家庭真实呈现这一切,给我们共同思考的机会。十六岁的张炘炀,一切都还在发展和变化当中,我们祝福他能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希望他能够享受内心的稳固和安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