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统华每周特价 信达超市每周特价 龙翔、龙胜超市(Oceans)每周特价 佳乐超市每周特价

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67|回复: 0

“裸糖生活”与“为糖平反”

[复制链接]

520

主题

747

帖子

5

精华

版主

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9
获赠鲜花
3548 朵
个人财富
9488 金币
注册时间
2011-1-16
QQ
发表于 2011-4-22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北美华人新生活

保帮家电维修李师傅



心理热线



新客户展示位
更多广告请点击
中文黄页


有您的支持
我们会做得更好
本帖最后由 徐茂公 于 2011-4-22 10:34 编辑

      裸糖是时下很多人时尚的生活方式。裸糖是指为了远离肥胖和糖尿病,不吃糖或尽量少吃糖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身体真需要裸糖吗?或者只是一种被误导的生活方式?

糖本来是能让人产生幸福感的好东西,既能甜蜜味蕾,也能愉悦感官。但是糖在这个时代却没有太多的好名声。人们通常把它和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等联系在一起,认定它既会导致疫病又会增加脂肪。大多数人仍然是爱糖的,但远离这个不怀好意的家伙,从健康的角度来看似乎会更安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望糖却步,或者用代糖来打发自己对糖未尽的热爱,或者干脆远离甜食,避免吃糖。

1、虚担恶名,糖不是罪魁祸首

吃糖会导致肥胖,引发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说法由来已久,但相关研究显示,糖很可能是虚担了恶名。营养专家介绍,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糖的摄入量与肥胖的发生率没有直接关系,脂肪的摄入才与肥胖有密切关系。糖尿病的真正起因是胰脏的胰岛素分泌不正常,和吃不吃糖没有直接联系,已得了糖尿病的人才应该控制吃糖。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则与肥胖和高盐、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不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高密切相关,与糖的摄入无明显因果关系。

2、无可替代,70%能量由糖提供

要为糖正名,首先应该对糖有正确的认识。不是每个人都真正了解糖,事实上糖的范围远远比一般人知道的多,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专家指出,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单糖包括果糖、半乳糖与葡萄糖等;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和乳糖等;多糖则是指米饭、馒头、面条、面包、饼干、山芋、南瓜所含的淀粉,多糖类的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会被分解为以葡萄糖为主的单糖。人体可直接吸收利用的只有单糖。糖对人体的营养价值主要表现在食用后能供给人体较高的热量。人体所需的70%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其中葡萄糖是大脑活动的唯一能源。此外,糖还是构成组织和保护肝脏功能的重要物质。糖在人体内还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与体内的其他物质结合构成酶、抗体、激素等,对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毫无疑问,糖对人体的作用无可替代。

  3、合理摄入,把握适度原则

虽然糖不是导致肥胖和疾病的罪魁祸首,但是如果你的糖摄入量不合理,糖就很可能变成致胖或致病的帮凶。有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食用甜食会使胰岛素分泌过多、脂肪代谢紊乱,引起人体内环境失调,减弱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进而促进肥胖和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科学掌握吃糖的适度原则,才能保证我们的健康。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该吃多少糖比较合适?专家建议,每人每天摄入4060糖为宜,个人可根据运动量、饮食结构、身体情况进行调节。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食物在加工的过程中被添加大量的糖类甜味剂,我们很容易就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量的糖。对于那些喜欢吃甜点、饼干、零食、饮料的人来说,应该特别注意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糖量,否则每日吃糖的合理限额是很容易被突破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会曾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一次咨询研究会,来自欧美等13个国家有关专家参加了会议。会后出版了名为《人类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的咨询报告,报告总结出以下六点内容:

1、糖不会使人肥胖:一些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吃糖少的人比吃糖多的人更易患肥胖症。事实证明:碳水化合物和糖还可以减低食欲。

2、糖不会造成糖尿病:研究发现,正在改变文化及传统饮食习惯的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率很高。毫无疑问,这里有遗传的因素,医学家认为糖尿病患者可适量进食糖。

3、糖不会造成心血管疾病: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很难转换成脂肪,蔗糖与冠心病没有因果关系。

4、吃糖不会造成微量元素的缺乏:调查研究显示,食糖含量高的食谱中,只有纤维素的摄取量略有减少。

5、糖不会使孩子兴奋过度: 西方曾出现儿童吃糖与多动症之间有关联的说法,但研究表明,食糖对儿童的行为或认知能力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6、吃糖只是导致龋齿的原因之一:含糖及淀粉的食物易被淀粉酶分解,由此产生的酸会增加龋齿发生的机会。但它们对龋齿的影响取决于食品种类、口腔清洁度、氟化物的获取及遗传因素等。专家明确肯定,控制及消除龋齿应着重于氟化处理及口腔卫生,而不是单独减少糖的摄取量。

一介寒生,仁心仁术是一辈子的追求。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GMT-5, 2024-11-14 04: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