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夏令季节常见病,中医分为“阳暑”和“阴暑”两种:“阳暑”是指长时间在太阳暴晒下劳动、运动,导致的头晕倦怠、口渴身热,即:“动而得之者为阳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为此。而阴暑通常是人们以错误的方式解暑引起的,如在户外将身体晒得很热,然后突然进入冷气大开的室内,或是在大汗的状态下,洗冷水浴或大口喝冰镇饮品。
人们对“阳暑”的预防较为重视,但对“阴暑”往往认识不足,正如《时病论》所说:“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者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阴暑居其八九。” 按照中医理论,伤阴暑主要是因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引发,常常在季节转换的时候由于过度贪凉而出现,如果过于避热趋凉,均可导致风、寒、湿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由于夏季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人们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在树阴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 患者往往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等。正如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阴暑。”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容易诱发此症,尤应加强防护,不可过于避热贪凉,避免寒湿侵袭而引发“阴暑”。 容易患阴暑者,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在饮食上避免过多进食生冷食物,避免引发胃痛,多喝些生姜红糖水,不要喝冰镇绿豆汤等,以免雪上加霜,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四逆汤加砂仁,一般服用3--5天就能见效。另外,人们不要在树荫下、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不要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在睡眠时不要开电扇强风对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