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 积分
- 474
- 获赠鲜花
- 33 朵
- 个人财富
- 2300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11-2-7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 r) z$ l6 g' S% f$ C j
6 J( D+ h; q( q$ }) w# h" X0 H
+ h- r" k, ^& }1 a9 D
4 R9 h3 j$ m2 p* f
; w" A; b7 y5 ]0 E1 | ]
$ U+ @* N. m9 E! B
英国首都伦敦北部6日晚发生骚乱,后蔓延至利物浦、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其他英格兰大城市。英国警方认为,以推特为代表的社交网站以及以黑莓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在骚乱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金融时报》网站12日发表《言论自由底限在哪里?》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7 o+ S' D: Z+ i& J" P% ]+ [
+ E$ v9 U3 o9 v报道英国骚乱的电视画面上,蒙面的“卫衣党”在与警方周旋和推倒一辆停在路边的面包车的间隙,往往不忘从松垮跨的牛仔裤后袋里掏出手机,发个短信,或者往Twitter上传一张照片——他们绝大多数是还未满24岁的年轻人,连接着互联网的手机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每天在社交网站消耗的时间远多过陪伴家人的时间。/ ^' \ j0 H* |8 Z) X/ S2 A
$ Q, r2 H$ z6 x! Z$ O- y" e英国全国人口六千一百万,却拥有超过六千两百万台手机和超过三千万的Facebook注册用户。这表明,手机和社交网站在英国年轻人中的普及率非常之高。很多英国报章在分析此次骚乱发生和升级的原因时,都认为这些年轻人驾轻就熟的玩艺儿是这次骚乱的主要“帮凶”。5 p, N F7 }( f/ M( @% U
$ {! L1 v! r, j' e' [( [
究竟这些社交网络工具(包括社交网站和手机等通讯工具)是如何组织和推动后来成为全英范围的骚乱的呢?, i& f1 Z, q% \: |7 L* B$ z5 w6 \( ?
1 K5 }' r1 B" {
作为整个事件的发端,上周四,有人在Facebook上为当天被伦敦警方枪杀的帮派成员Mark Duggan成立了一个页面(相当于豆瓣上的小组)。该小组在很短时间内便吸引了上万名粉丝。管理员发起了以纪念Mark Duggan为名的“抗议警察暴行”游行。很快,有近两百人确认参加该游行。
( O+ N7 J6 S2 P% q6 J/ n2 K. o9 y$ u
原定于上周六晚上9点结束的和平游行,却在夜色的庇护下突然演变成了伤害无辜的“暴行”。在北伦敦的Tottenham(也是Mark Duggan所属帮派的聚集地),有人肆意点燃了一辆双层巴士。+ s& H: O5 t1 J* m$ v- \8 Q
/ t* ~4 }2 U; ?& v9 b) D, I& T但大多数英国民众并不知道的是,一场更大的骚乱正在酝酿之中。' {( s d7 Z j
: x" ~' ]/ P: b5 Y$ h5 z次日,伦敦几个较为贫穷的区域出现放火和群袭商店的案例。Twitter(微博的原型)也出现了大量煽动暴力、鼓励犯罪的消息:Sonny Twag写道:“特想去Tottenham抢一把。我要一台免费电视,谁不要呢?”English Frank甚至直接号召攻击警察:“大家一起来,去Tottenham跟条子干一场,我希望今晚能死他一个。”5 ^9 s! U0 k" ]: V. L3 Z
i! }% Q" A. l
在组织更大范围、更为挑衅的骚乱中,黑莓手机(Blackberry)则是杀手锏。该手机提供的黑莓手机短信(BBM)可以说是组织秘密活动的绝佳工具:它可以一对多地即时传送,免费,并且不同于社交网站,它是保密的。在2008年的孟买恐怖袭击中,黑莓就因其保密性被恐怖分子用作主要通信工具。2 _6 a* f- u3 H; {; ?, p& I5 C
5 v8 @) l: t( a8 |. p$ H+ h! A [
基本款的黑莓手机在英国并不算昂贵,每月支付15镑(相当于4个麦当劳套餐)的电话费便可获得一台。自周四Mark Duggan被警方击毙以来,几条大意为号召更多人起来复仇的黑莓短信在年轻的帮派成员及其亲朋之间传送。后来,这原先意为“复仇”的短信更多地变成了“趁火打劫”式的怂恿。- q' t) \& s. V3 A, _
+ g: J( {4 N4 i8 q; l3 y2 f于是,社交网站上像“谁又抢了台电脑”、“原来抢这么容易,谁还买呢”这样的消息,“兄弟”间通过黑莓发送的怂恿和挑衅短息,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相信别人都在这么做,从而铤而走险。在第一辆双层巴士被点燃的48小时内,抢劫、放火等暴行在伦敦等多地疾速蔓延——诸多商业区遭到洗劫,无辜商户和居民的商铺、楼房被烧毁。
- S# B' }3 R/ w
2 Q) b F& l. c. z3 w本周一,英国警方公开警告:“使用社交网站煽动暴力”的人可能会被逮捕。同时,警方开始严密监视社交网站,辨认组织、煽动暴力的消息源。+ E, A: s0 v0 Y- u3 p- k# X+ D
) l; R8 x7 g2 N' e# e6 P5 y3 t) q1 ?0 N截至到发稿时,英国警方已经在全国各地逮捕了至少15名因利用社交网站和其他方式组织和鼓励暴行的青少年。其中, 一名18岁的苏格兰青年据称曾经在Facebook上煽动本市群众携带武器前往市中心进行破坏,尽管该青年所在的邓迪市并未发现骚乱迹象,但英国警方的搜捕令已经明明白白画出了一条区别言论自由和煽动犯罪的界限。& x6 F( u$ n& u0 T3 Y
- `/ X1 }- e7 F8 V7 V; l! S; z这条界限区分着合法和非法的两端,至少传达出两层含义。6 _) g+ j. D$ u, \
+ Q1 V/ }1 r+ J- |1 g' O1 Y首先,煽动暴力的言论(特别是公开的言论)是要承担法律后果的。英国有着根深蒂固的民主政治传统,言论自由受到严密的法律保护。在这样的环境中,好些人容易忘记言责自负这一点,仿佛依仗互联网可以无所不言。+ j- }4 _7 ^9 l( D0 D
6 {; Q* ~. [( T) g( [/ J( i" ~1 p) R其次,即使在言论最为自由的国家之一,也没有不受限制的言论自由。与阿拉伯国家青年利用社交网站发动反对独裁者的和平示威迥异的是,这次骚乱中的英国青年利用社交网络工具,鼓励和煽动的是抢、砸、烧等暴力行径。破坏社会治安的暴力违法,煽动如此暴力的言行亦当如是。9 p8 I" z' Y% K* |
: ^- v% M) Y J0 v# |1 a
“信息的自由流通可以用于行善,但也能被用于作恶。”英国首相卡梅伦在昨日紧急召开的下议院辩论会中这样说道,他称自己被社交网络在这次骚乱中所起到的作用感到震惊,同时称政府也许会考虑限制一些煽动社会暴力的人使用社交网络。
* M' M( a6 l: M4 Q& G8 I6 I: p/ X6 Z% [% u( ~3 L
卡梅伦没有在辩论中就这一可能的禁令做出更多解释,但他短短几句话已经足以在英国报章上掀起关于言论自由和信息审查的讨论。/ y0 k, L7 r+ H3 y9 F( d3 E
, I9 N- s7 h( A' g' d3 M5 \
《卫报》在几小时内就有记者撰文,声称如果这一禁令得以施行,这将是英国一次重大的互联网政策转变。纽约城市大学新闻学的教授Jeff Jarvis更是质疑“究竟谁能决定什么样的通讯和内容应该被禁止”?Javis教授警告说,这预示着一种危险:英国政府认为自己能够并且希望干预媒体。7 K- n, A. D1 ^0 [; r/ ]
1 x1 @3 J* T S
这位教授所警告的结果,也是很多倡导言论自由者的担忧。然而,这次骚乱恰恰证明了,网络是同街道一样的公共空间。如果街道会被匪徒洗劫,网络也会被不怀好意者侵袭。如果英国政府和警方必须在街道上严厉打击暴徒,以维护社会治安,他们也有责任在网络上清理犯罪——美化暴行、唆使人们犯罪的言论,即使在英国,也无权享有自由。(作者:殷贝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