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上路
- 积分
- 48
- 获赠鲜花
- 0 朵
- 个人财富
- 284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11-11-4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摄影师吕楠耗时两年完成的《被遗忘的人》虽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没有强调病人的痛苦和惨状,而是以极其克制的拍摄手法,真实再现了精神病人的生存状态。 . W8 d$ ^0 ]) n% O
) }# u( ~6 ?8 r; ~% B# d
$ P7 v+ m$ o! `5 T" a2 z9 P* ?6 }1 ^$ Y% P* |4 }
1901 年,美籍冒险家泰勒女士 (Annie Edison Taylor) 在她 63 岁的生日时坐在木桶中被放在瀑布的上游冲下,其后生还,成为有记载的跳入瀑布生还的第一人。; H5 X# H9 m8 h5 f5 L* @
在维多利亚日,一四十多岁男子受"瀑布吸引"直追下落,所幸生还有希望。但本地媒体说,这希望的奇迹,并非他本人意愿。
& h8 |; q4 V" B" Q2 H% Y H. D* v* T6 Q- l
安省尼亚加拉瀑布景区共有三条瀑布,其中马蹄瀑布是水流最湍急,落差最大的瀑布。多年前,一位美籍冒险家泰勒女士(Annie Edison Taylor)在她63岁生日时坐木桶里被放入瀑布上游冲下,其后生还,成为有记载以来跳入瀑布生还的第一人。其后还有二人,而其中一人正是前几天的这位男子。很久以来,尼亚加拉瀑布这块雄伟的"自杀磁铁",吸引那些隐性自杀的人前往。据报道,美国有位心理学博士,他潜心于实证心理研究方法,专门在某些特殊地点如瀑布等地守候那些有"企图"的人。他观察说,那些有企图的人一般都要察看自杀地点多次。也许并不是有意察看,而是被自杀念头折磨或挟迫。这位博士本人亲自诊断并经历过多位有企图的自杀者。一位自杀者由于意外事故亲手杀死自己亲生儿子,他受不了心里折磨求得一死。而儿子生前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与他一起看冰川和瀑布。于是他选择融入这著名的洪流。
, e! R& p6 ~% k1 z. O
9 f5 F& B& L, e$ t9 ?$ u/ Z( Y- R: p( M( E) o& B8 i9 @% n
那么,博士又是如何发现他的呢?当时,博士多次注意到他在一个小本子做记录,还画了很多图示,基于自己多年研究经验,自杀者的种种迹像,比如他并不被瀑布景观所吸引,也不看人群,更没有表情,虚实莫辨或"木然如死囚"。最重要是,这位博士偶然发现他所记录的文字上有下定决心之类的自我激励的话,于是博士参与进来。死亡对自杀者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实。现实生活中许多有形无形的困难可以在死亡的幻想中得以解脱和满足。但死亡毕竟是可怕的,自杀者一面想解脱,一方面又向他人求助。这位自杀者并没有被博士所引导,相反,博士甚至理解他的行为,因为,在自杀者看来,他这一跃,是一种救赎。没人能阻挡得了有这种想法的自杀者。事情一旦与信仰相联,摧毁变得不易。当然这是指一心想死得干净利索的人。据官方估计,每年有20多人在此自杀(或试图自杀)。而最悲哀的要数那些无谓希望,心理崩溃,失掉信心,走向灭亡的人。
$ o7 _9 K, q& X0 k- t0 c! R& ^8 Z8 \) f' ]
中国政府在保证百姓生活安康,发展向前的快速进程中,片刻须余,还没有闲暇来得及特别关注甚或支持一个完善的心理健康体系。往往海外华人但凡提到在国外读心理学专业,会被认为没前途不实用的专业,更谈不上能找到高薪职位。目前国内心理咨询称得上为正规机构的惟有北京和上海有限的那么几家,而在前几年,这类机构更是廖廖无几。而这些被称为有资质的正规心理健康机构一旦正规起来,下面冠名机构就会生成无数个仿生似同类,所以打假也跟着开始。这些机构一旦成立,发展速度之快之广,可谓惊人,一些所谓的心理培训机构或心理工作坊的培训费也跟着达到几千,甚至上万元人民币。而那些从国外回来的心理学博士归国甚或更少,因为国内的心理学专业环境难以支撑这方面的持续发展与良性循环。而研究条件与大环境一样,与国外更是差距甚远。至于说到与心理健康相系的中国精神病院,也许会更令你心存悲悯,那必须要辟专版来涉及。, R% V2 B# @' Q0 a! l5 ?/ z
9 R6 Y; n0 J' D而西方心理学研究早已经形成完善体系,如今已经相当细化,广散各个社区的相关信息或各类指南性书籍会让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获得更大的帮助。针对心理疾病康复的治疗多种多样,由专业人员对患者倾谈型是一种较常见的治疗方式,以分层次分门类的谈话式为主,而非把患者边缘化,或污名化(送入精神病院标签式作法)。加拿大每年有专门的日子用来提醒那些与之相关的人士注重心理健康问题。一些医生的治疗方式也很特别或充满个性。一位常年遭受家暴的女士,经常被其夫打得喘不过气来,最后放弃反抗以吸大麻混日子,一度陷入心理疾病多年。其后她不得不求助于律师,离开男友居住在一个男友找不到她的地方,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成为一名现实版的超极蝙蝠侠。夜晚,她会穿上黑马甲、皮手套、佐罗式的面罩,在街头为无家可归者分发物品,安慰病人,保护无辜者。偷拍吸毒者,协助警察拯救那些失落者并打击罪犯,惩治社会不公。这样的治疗方式竟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她本人完全康复,成为一个正常的有能量的人,有正常的工作并重新组成新的家庭。
. ^$ b$ E# R! [6 T U- c
7 z+ U# m& H0 q% S) k可见,加拿大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这方面有无数有力无比的经验与例子以扶助与支撑那些实证学派的研究与发展。移民国家的人要承受来自各种各样的压力,诸如再定居压力,语言压力,适应新文化压力,提升生活质量的压力,来自祖国籍创伤性压力等。多伦多大学护理系教授戴妮丝曾撰文指出,新移民妇女产后患抑郁症的情况较一般产妇高出5倍,对于部分明确区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或族裔,如华人族裔的新妈妈所受的压力就更大。1 @- J, h3 r. Y
+ W F& i8 @* n- ?: |
另有资料显示,一般精神疾病发生期大都是在刚来的前五年之间,尤其是第三年或第四年,新移民因语言或年纪原因,往往对加国本地医生或医疗体系不熟悉或不信任而回国治疗。据有18年临床经验的北京同仁医院心理科一位专科医生指出,十多年来,北京同仁医院一直收治在海外患抑郁症而回国医治的患者。近两年,他本人一年接待二十几个从海外回来的病例,约是以前的三倍。就他接触的病例而言,地域上,日照时间较短的英国为最多,年龄上,20岁以下的小留学生最多。很多自费出国的年轻学生,有的仅半年因患抑郁症不得不回国休养,家里筹积的几十万元学费也白白浪费。心理治疗的医患双方如果有语言障碍效果会很不理想,而国外做心理治疗的费用很高,国内熟悉的环境的确有利于患者休养恢复,种种原因使一些人选择回国就医。但是,即使这样,也比不去了解或不去治疗要好得多。美国BGSU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陈白银也着重指出,在她接待的中国患者中,主动就医的情况很罕见,患者大都是先由身体上的不适从别的科转来的。"他们要么讳疾忌医,要么没有意识到精神治疗的作用"。 / O( D+ m% P) ^0 \4 T5 M2 C% L, V0 T
% ~# v2 c9 @! I/ Q
暂且不论本地所发生的各类案件,仅在多伦多华人居住数量最多的士嘉堡地区,网络和报端所呈现的各类凶杀案,亡妻,失女,家变,精神病患者杀人案,家暴,运钞车被抢,孕妇在医院突然致死,贫困潦倒男子超市成惯偷,妇女被奸,华裔男被妻所杀,都有发生。我们所经历的不只是移民并行式双轨线生活,我们更要面临来自各类的生活困境和压力。生活在这里的华人无论闲与不闲,或多或少对寂寞有更多体验。即使是生活在加拿大多年的华人或工作收入很不错的华人,也会对寂寞有深深的感触。并行文化的寂寞,离开亲人的寂寞,与儿女代沟的寂寞,工作中不同族裔的寂寞,贫穷者经济上的寂寞,家变的寂寞,没有朋友的寂寞。这些寂寞让大多数华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寂寞的人喜欢玩漂流瓶,因其不确定性,寂寞的人喜欢魔幻片,因其刺激性。很多华裔年轻一代更是对各类型恐怖片如数家珍。
2 Z% q: o8 A- T6 @( ^0 h) C, n+ v# m3 f" F$ m9 @
中国人喜欢群居生活,西方人喜欢个性自由,喜欢孤独简单。从心理角度来说,喜欢孤独的人大都是富有创意的人,优秀者成为艺术家,败落者流于心理疾病或甚至成为杀人狂魔。寂寞的同时所带来的险恶心理有着更多的可能性。对于艺术家,寂寞在他们而言,会使自己重新充电,孤独在他们看来,会是一种心理上的胜利。而对于心理失衡者,寂寞不酷是一只重重的千金棒,它会直冲向你的神经。
6 P" W: j* x# h( T7 R8 N3 Y6 ?* A( t! N
8 H$ x6 p+ b- i4 S) Z8 r8 _
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那有什么益处呢! info.51.ca . Y: j. A7 M1 d9 E2 c0 C
$ y4 f* G4 y# R6 V9 F0 z小 资 料
6 s1 \) L s4 x; p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有精神性疾病,寻找离你最近的医院,拨打这些电话
+ {1 c* ]" Q' w+ {0 A* s+ J0 E; W- j机构名称 与电话:
' V6 {$ N/ J5 @. }, q6 G. T) ?Toronto 拨打211或416-397-4636
! ]4 r9 n& X0 P% d7 @Community Resource Connections of Toronto :416-482-4103
7 P# E( N, f6 X4 ~. i+ N6 eCanadian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Toronto :416-789-7957分机2823 ] O0 _$ L7 s1 Y4 q, w- X
The Centre for Addiction and Mental Health: 416-595-61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