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统华每周特价 信达超市每周特价 龙翔、龙胜超市(Oceans)每周特价 佳乐超市每周特价

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01|回复: 0

解放军航母杀手 拦路虎技术条件全曝光

[复制链接]

3533

主题

3580

帖子

1

精华

版主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59
获赠鲜花
24 朵
个人财富
35436 金币
注册时间
2011-11-13
发表于 2013-2-12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北美华人新生活

保帮家电维修李师傅



心理热线



新客户展示位
更多广告请点击
中文黄页


有您的支持
我们会做得更好
反航母弹道导弹,是最近西方媒体有关中国远程打击武器的重点炒作对象。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展示了几种不同类型、不 同射程的常规及战略弹道导弹之后,更引发了西方媒体的普遍关注。在他们看来,传说中国能够打击航空母舰的弹道导弹终于露面了。然而在西方媒体的舆论轰炸 中,我们有必要保持一定的清醒头脑。

想象派
 导弹交手航母是关公战秦琼?
弹道导弹飞行速度快,1万多公里的射程,20多分钟就到了,再加上携带的核弹头,瞬间就可以毁灭一个小型国家,可谓是十足的“大杀器”;航空母舰排水 量大,海面上行驶威风凛凛,能携带几十架先进战机和大量武器,被公认为强大海军的标志。这两种武器怎么会交上手,难道不是关公战秦琼吗? 无忧资讯

  事实上,弹道导弹和航空母舰的较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当时的苏联海军相信,在核导弹出现以后,美国的航空母舰只不过是海面上漂浮的钢棺 材。但是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威力和严重政治后果,根本就无法在常规战争中用来对付航母编队,而使用常规弹头,当时弹道导弹的精度根本不足以击中航空母舰大小 的目标,更遑论航空母舰还是移动的物体。前苏联在这方面的错误看法,反而造成前苏联海军在航母建设上走了巨大的弯路。


  资料图:外媒炒作中国反航母能力。

  其实在中国60周年大庆阅兵之前,美国人就已经在讨论中国反航母弹道导弹了。2009年3月,美国海军学院就发表了有关中国开发反航母弹道导弹的报 告。反航母弹道导弹的关键就在于,随着远程探测、精确定位、精确制导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弹道导弹的打击精度成倍提高。但是弹道导弹能否击中航母或者说 能够反制航母编队,这就是个玄而又玄的问题了。


  讨论具体的技术细节,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很难理解。咱们可以把问题稍微简化一下。美国认为中国正在开发反航母弹道导弹,那么我们假定这种结论是真实 的。按照逻辑来分析,如果美国认为这种武器已经威胁到了航母,那么美国要么会采取反制措施,如果无法反制则将限制美航母在中国沿海的军事行动。如果美国不 能反制也无法灰熘熘地离开西太平洋,那么就应该首先掩盖这种新武器的存在以保证自身的“强大”形象。但从现实来看,美军上下各级官员,都在大谈“中国反航 母导弹的威胁”、“对太平洋美海军力量的挑战”。因此一个结论可以得出来,即美国并不太在意这种武器对其海上力量的影响。
  美国《防务新闻》甚至想象了美海军航母被击沉的场景:20××年×月,台海局势再度紧张,美国海军依照惯例派遣两艘航母前往台海进行威慑性巡逻,最终 紧张局势演变成为武装冲突。开战后不久,中国发射的24枚反舰弹道导弹击沉了美国派出的两艘航母和数艘“宙斯盾”驱逐舰及两栖作战舰艇,造成包括美海军和 海军陆战队在内的1.8万人死亡。请注意,这种虚拟性的报道,只是展示了反航母弹道导弹的巨大威力,但是却没有说明,从技术上这是如何实现的。
  资料图:韩国《中央日报》绘制“中国攻击美国航母”的效果图。



  技术控 实现“死亡之吻”都需要哪些条件

  弹道导弹想击中或者反制航母编队,需要哪些技术条件。从过程上初步分析,应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远距离的探测系统,例如远程探测雷达和海洋侦察卫星。海洋侦察卫星的作用,是通过电子侦察定位航母编队的位置。其作用有点像监听,通过航母的电磁信号来定位,精度要比“超视距雷达”高。海洋侦察卫星能否精确定位航母的位置,一直存在着争论。

  第二,对航母持续高精度地定位为导弹提供制导信息。即使我们假设有侦察系统能够在远距离(1800公里以外,即美国航母的作战半径)精确定位,那么问题又来了。就是如何保证在几千公里的距离上,维持整个反航母导弹作战体系的数据高速通讯,否则导弹就无法发射。这种数据传输既要保持整个作战不间断,还要输送大量目标位置、外形、电磁特征等多方面的信息。通俗来说,如果给一般反舰导弹制导原来的2G通信技术就行了,那么给反舰弹道导弹制导就需要 3G甚至4G的通信容量,而且距离是几千公里。因此这种制导光靠雷达是不行的,必须有高空无人机或者太空的中继卫星进行数据的中继传输。

  第三,弹头在重返大气层后的多种突防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如何与反导体系对抗(美军的航母编队中驱逐舰也有战区反导能力)。就这个方面来说,和一般的弹道导弹突防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弹头机动、释放假目标、弹头隐身设计等等。对于一个核大国来说,这些几乎可以说是成熟的技术。

  第四,弹头再入大气层制导技术。看过神舟载人飞船返回电视直播的观众都知道,就是返回舱在返回大气层时,会有一阵“黑障”时期。雷达既发现不了返回舱,返回舱也接收不到外界的信号。每到这时,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要揪一把心。同样,反航母弹道导弹弹头在返回大气层时,“黑障”一定程度使弹头得以隐身,不被拦截,但也给弹头制导带来了困难。在弹头以数马赫的高速冲进大气层的时候,它必须能够知道自己在哪里,敌人的航母编队在哪里,在两者的速度位置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弹头能够进行机动的时间可能是以秒来计算。也就是弹头在返回大气层后,应该在最短时间内捕捉到航母编队。如果弹头携带主动雷达制导装置,就能够自动寻找目标。这就跟普通的弹道导弹弹头大不一样。

  而反航母弹道导弹的弹头打击的是移动目标,就需要雷达等更精确的制导方式,但也就面临了敌方干扰的问题。从历史上看,美国、俄罗斯曾在普通反舰导弹加装雷达导引头,但还没有将其应用到弹道导弹上,因为过去根本就没有必要让弹道导弹有如此高的精度。也有观点认为这个阶段的反航母弹道导弹弹头接收的是第三 方的被动制导,而这一形式尚有争论,因为对时间的要求太苛刻了。打个比方来说,这就像神舟飞船的返回舱,一般能离预定降落地点几公里都算高精度了,现在您 让它非要降落在大海上一个直径300多米还不断移动的大船上,确实难度太大了。


  第五,弹头在抵达目标后应具备多种抗干扰的末端制导方式。反航母弹道导弹弹头抵近目标后,一般导弹、防空火炮什么的早就失去了作用,因为弹头的速度太 快,但是电子、红外干扰还有效,也就是让雷达失灵,让导引头看不清楚目标,这就给弹头最后击中目标带来了麻烦。在弹道导弹弹头上,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困难。 就是高速运动的弹头,会和大气摩擦产生极高的温度,对红外制导很不利。不过网络上曾出现国内有技术人员发表过“超高速导弹红外凝视成像导引头技术研究”的 论文,可见从技术上说并不是完全的“天方夜谭”。
  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反航母弹道导弹从技术上来说,既有巨大的现实困难,也有技术突破的可能性。但除去技术问题以外,反航母弹道导弹的性质和作战目的还需要辨析一下。


资料图:美国精心打造的亚洲反导网拦不住中国第三代洲际弹道导弹。



   现实股  反航母弹道导弹到底有多大能耐 i

从航母的作用来说,反航母弹道导弹应该是一种战略级别的武器。如果这种武器是存在的,那它所耗费的战场资源将是极其庞大的(其包括陆海空天不同层次的指挥、侦察和预警系统)。而且相比导弹最后的致命一击,更多的资源是花费到整个系统战斗过程的初始和中间阶段。
  此外,反航母弹道导弹对航母编队的遏制作用该如何体现?是击沉航母还是击伤以“吓退”敌航母编队的军事介入(网络有观点认为这种反航母弹道导弹不用击 沉航母,就是给航母甲板砸几个洞,破坏弹射器,它的所用也就达到了)。还有,作为一种战略武器,反航母弹道导弹的使用时机在何时?是先敌攻击还是后发制 人。如果是后发制人,那么我们战场的信息资源对于其他方向该如何重新分配?在战争的关键时刻,我们的战场信息资源能否支撑这种战略武器的使用?如果反航母 弹道导弹其实仅仅是一种战役、战术级别的武器,那么在和敌航母的系统对抗中,反航母弹道导弹将和岸基导弹、岸基航空兵、海军舰艇乃至航母编队一同发挥作 用。
  无论哪一种级别的武器,反航母弹道导弹的出现,实际涉及的是一个根本问题,即该武器能否颠覆海战的游戏规则?答案明显是否定的。西方炒作所谓的中国反 航母弹道导弹,实际是上世纪导弹制胜论的翻版,其目的是通过引导话题来影响中国航母力量的建设,分散中国的军事研发投入。表面上反航母弹道导弹性价比高, 威力巨大,但这种武器最多只能破坏对方的制海权,而无法获得制海权,更无法帮助我们走向远洋。深谙航母使用经验的美国,其实是不怕所谓的反航母导弹的,即 使有也不会改变力量的对比。反航母弹道导弹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就是由陆制海的巨大局限性。美国从二战到现在早已用钢与火淬炼出了一个道理, 反航母只有航母是最专业的。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GMT-5, 2024-11-14 03: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